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第一季度,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财报:尽管全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至776亿欧元,但其运营利润却同比暴跌37%,下滑近四成,录得29亿欧元。
这一数据背后,既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阵痛,也凸显了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剧烈冲击。
大众
利润下滑近四成:多重压力下的成本重负
2025年第一季度,大众汽车利润的断崖式下滑,与多重特殊支出的叠加,应该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根据财报披露,第一季度约11亿欧元的非经营性项目支出中,6亿欧元用于欧洲碳排放法规相关准备金,2亿欧元投向软件子公司CARIAD的重组,另有3亿欧元与柴油车诉讼准备金及美国关税引发的在途车辆估值调整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加征25%的汽车进口关税政策自4月3日生效后,已对大众的供应链和成本结构造成直接冲击。
大众
公开消息显示,其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厂生产的途观、捷达等畅销车型因关税成本骤增面临竞争力下滑,部分车型甚至可能退出美国市场。
尽管大众已通过提价、暂停部分运输等措施应对,但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仍未被纳入全年盈利预测中,显示出管理层对风险的谨慎态度。
大众
欧洲电动化与北美市场表现出众,中国市场成为“拖累”?
虽然2025年第一季度利润下滑近四成,使得大众利润承压,不过大众的营收仍保持增长,这得益于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结构性复苏。
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大众全球销量达213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纯电车型交付量激增59%,欧洲市场以113%的增速领跑,美国市场亦增长51%。
大众
这一表现与欧洲严格的碳排放政策及消费者对ID.系列车型的认可度提升密切相关。应该说,对于大众而言,这些值得肯定。
然而,在主要市场中,中国市场却成为唯一拖累。尽管大众在中国燃油车市场的份额仍超21%,但第一季度纯电车型交付量同比暴跌37%,ID.系列的阶段性乏力或许暴露了其在智能化与本土化竞争中的短板。
大众
转型深水区:中国市场的攻守博弈
中国市场对大众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其贡献了集团近三分之一的销量,但2024年交付量已降至293万辆,较2023年减少约9.5%。
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挤压,大众正加速推进本土化研发与电动化布局:合肥的VCTC科技中心已投入运营,首个本土开发的CMP平台将缩短30%开发周期并优化40%成本;
2025年上海车展上,大众将发布基于该平台的原型车及奥迪首款量产车型,未来三年计划在华推出40款新车型,半数以上为新能源产品。
大众
不过,价格战与盈利模式的矛盾,或许仍是隐忧。2024年大众从在华合资企业赚取的利润骤降33.5%,或许显示出其在成本控制与品牌溢价间的平衡困境。
短期来看,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性和欧洲碳排放法规的趋严将考验大众的供应链韧性。长期而言,如何在电动化投入(如电池成本劣势)与燃油车收益间找到支点,或许是其转型成败的关键。
大众
不过,大众对2025年仍持乐观预期,预计全年营收增长5%,营业利润率也将回升至5.5%-6.5%。
但若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反攻未能如期见效,或美国关税引发更广泛的贸易问题,这一目标或将面临严峻挑战。
大众
本文结语:
大众汽车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可以说是全球汽车产业在变革与动荡中阵痛的缩影。从欧洲的电动化红利到美国的关税利刃,从中国市场的攻守战到供应链的重构,这家传统巨头能否在“大象转身”中实现“起跳”,值得持续关注。
在此,我们希望大众能够凭借强大的实力,快速实现转型,在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获得更好的利润、销量和市场发展前景。
本文声明:
本文为车宇世界运营部原创文章,总第11663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车宇世界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