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麻建宇】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带来的诸多乱象,正在被一一解决。不久前,“智能驾驶”被要求规范宣传,车企“吹牛”的路被堵死。日前,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又给隐藏式门把手带上了“紧箍咒”。
新标准的修订,聚焦潜在逃生、救援风险。比如其中明确要求,“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类似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监管要求,直击电动式、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安全漏洞。
与过于夸张的智驾宣传一般,广大网友及用户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怨念也比较深,冰封、断电等场景下,隐藏式门把手常常会因“打不开”带给消费者不必要的麻烦,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交通安全事故中,部分事故车型告诉我们,有些隐藏式门把手真的会影响救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对汽车或者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宣传“创新”等方面频频出手,核心则是聚焦安全。比如上述提到的规范智能驾驶宣传以及蓄电池安全要求等。需要提到的是,智能化、电动化进程中,创新却被吐槽的设计或技术还有很多,比如“无实体按键”等,接下来,还会有新的标准吗?
被吐槽久矣,隐藏式门把手被整顿
1954年的奔驰300SL可以算得上隐藏式门把手的起源,但真正带起这股风潮的是2012年面世的特斯拉Model S,流畅的美学设计一时间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争相效仿的对象。时至今日,仅就新能源车型而言,传统门把手的能见度低得可怜。
不过,在日常使用中,隐藏式门把手却也经常被吐槽,乘客开门不顺畅被网约车司机催促的瞬间,拿着菜刀只为破冰开车门的北方朋友等都是真实的写照。当然,更重要的是,隐藏式门把手对事故车辆救援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2019年2月,佛罗里达州一位特斯拉Model S车主发生车祸,但当救援人员试图打开车门时,却发现车门无法打开,车主最终因车内起火而身亡。之后特斯拉被起诉,成为全球首例因隐藏式车门把手而导致车内死亡的案例;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发生高速碰撞事故并起火,有声音称事发后“车门锁死无法打开”,而该车采用的是半隐藏式门把手……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隐藏式门把手,汽车制造商阵营也有人吐槽。今年两会期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隐藏式门把手的初衷是优化风阻和造型,但我们必须承认它在用户体验上存在不足。”目前小鹏主流车型采用“弹出式隐藏门把手”。
此前不久,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还对隐藏式车门把手作出评价,直指隐藏式车门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并称“我们长城并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他还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终于隐藏式门把手开始被整顿。上述文件针对潜在逃生、救援风险等做出了明确要求,除了要保障各类环境中车门能够开启,还有包括“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等。
国家频频出手,反人类的设计、宣传还有吗?
除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外,国家也针对汽车发展中的其他乱象出手整顿,尤其是涉及安全的方面,比如今年4月初,工信部发布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动力电池在一些场景中“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
与此前“动力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时,车辆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的要求相比明显更严苛,并且其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不久之后,工信部整顿智驾乱象,并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公告》,其中明确规定车企需停止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辅助驾驶”或“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命名方式。
此举过后,汽车企业出现了一波功能“改名”风潮,以往的“智驾”、“自动驾驶”等均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要求”背后充满血淋淋的教训,而其中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3月轰动一时的小米SU7事故。那么这些“乱象”被整顿之后,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整顿或者需要车企自省的设计或宣传?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之前还广泛使用“全触控座舱”的话术,如今已经渐渐被改成“保留必要实体键更人性化”。并且,已经有车企开始反思,大众设计总监安迪亚斯·明特今年3月在接受Autocar采访时曾表示,“实体按键将回归,而且会一直存在下去。”而现代汽车早在去年就承认,将过多功能集成在触控屏上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