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野蛮生长中的中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一轮强有力的规范化变革。
继对汽车“智驾”宣传定义提出相关规范后,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再出重磅消息,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修订建议书,将对隐藏式门把手等具有安全隐患的设计进行严格规范。
这一消息的发布随即引发业内关注,也由此揭开了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标准升级的序幕。
近年来,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下收获了不少成果,比如在智能新能源赛道的领跑优势,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比如科技感与设计美学的发展,应该以牺牲用户安全的形式出现吗?当车企都在忙于追逐新技术新功能,汽车制造的安全“原点”又该由谁守护?
好在,这个颇为现实甚至有些棘手的问题,总有人在认真作答。
即便在迎合消费趋势的洪流下,也总有一些大厂车企在“如何造一台好车”这件事上选择不忘初心,坚守底线。尽管此次新规还未迎来落地,但有些车企已经用实际行动交了卷——即便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也做到自我约束,而一汽-大众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门把手到整车架构,一汽-大众坚守“基因安全”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由于设计更有科技感等元素,在新能源等车型中十分流行,但却存在强度不足、控制逻辑缺陷、断电失效、夹手风险等问题,尤其在碰撞事故、翻滚工况、紧急逃生等场景下,已有数起实际案例证明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例如,此前某品牌电动车在高速追尾后,隐藏式门把手因电路短路无法弹出,导致车内人员被困;另一案例中,翻滚事故中电子门把手误触开启,乘员被甩出车外。这些案例所暴露的并不是某一种门把手的设计好坏,而是在形式创新背后,车企是否将安全这一基本功课做到位的本心。
以一汽-大众为例,在其所推出的半隐藏式把手车型中,安全隐患在设计之初就被上了锁——车门把手均内置电子解锁与机械备份双系统,确保正常开启。例如,ID.4 CROZZ的外部门把手在断电或碰撞时会自动弹出红色应急拉绳,用户无需电力即可手动拉开。
更重要的是,机械拉绳被设计为独立冗余模块,仅在车辆断电(如电池故障)或碰撞传感器检测到事故时才会激活,并且需要一定的拉力手动解锁,进一步避免了事故发生后车门自动打开等风险,做到了双重源头保证。
从一个门把手的冗余安全设计里就能看出,一汽-大众对于国家安全标准规范的认知早在约束形成前就已经完成,而这种“未雨绸缪”也进一步深入到了一汽-大众的全流程制造体系——从源头给出解决方案,让安全从品牌基因开始传承。
安全冗余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在一汽-大众的生产车间中,一套激光焊设备就造价260万,但只有这种设备可以实现更“天衣无缝”的焊接效果,强度高,精度好,变形小,较普通点焊工艺提升30%焊接强度,在关键时刻能够为车辆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又例如,在涂装工艺一项流程上,一汽-大众就拿出了20亿,用104个机器人组成100%自动化喷涂阵容,辅以五重防护加空腔灌蜡技术,实现三年不锈蚀、十二年不锈穿,空腔防护覆盖率超行业标准30%,至今在行业内仍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梯队”水平。
比用户多想三步,才是安全验证的意义所在
正如此次工信部对于车门把手安全规范的整治根源于此前出现的种种现实案例,大多安全标准的重新梳理和验证,背后都有普通人用惨痛代价换回的教训。类似的经历一次次告诉我们,只有作为制造源头的车企在安全验证上比消费者多想三步,才能真正弥合消费者实际用车场景与安全标准之间的鸿沟。
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相比在国家安全标准出台后再照本宣科,更聪明的做法是在买车之前就对车企自身的安全标准进行考察。对此,一汽-大众提出了“试验高于设计,用户高于试验”,并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以车门把手的日常使用为例,一般车企对内开手柄的标准设定在7万次,而一汽-大众的标准则超过了10万次,底盘零部件也依照最差零件能经受最激烈驾驶者15年或30万公里考验的标准进行测试,各项测试标准均为国内领先水平。
这些测试的标准远超国家规定,也超过了大多车企的自主标准。或许会令人产生怀疑:有多少人会真正用到7-10万区间的门把手开合?但当真正性命攸关的事故出现时,这些测试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日常,而是实打实地降低危害生命的可能性。
一汽-大众安全验证测试的另一项特点在于对用户信息数据全面性的重视。在其假人碰撞试验室中,不仅可以看到多数车企都有的各种标准假人模型,还可以找到一些“少数派”,例如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甚至新生儿。针对亚洲人体型特点,还自主研发了适配中国乘员特征的定制化假人。
每一项“额外”安全验证的引入,背后都意味着一笔“不必要”的支出,而一汽-大众却始终在坚持着这些冗余,仅假人碰撞实验室一项就花费数亿元资金,只为比用户、国标都“多想三步”,践行主机厂作为汽车安全源头把关者的责任。
平心而论,这些支出对于“价格战”等短期竞争来说无疑是负面因素,但在安全验证标准上的自我严格要求,却往往体现一个品牌的立身之本,也是一汽-大众成立34年品牌力蒸蒸日上的秘诀所在。
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必须由高品质服务来保障
在关于汽车安全的所有因素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环往往来自服务。有些品牌尽管也花费了不少价钱打造生产线、购买原材料,但一旦汽车品牌无法提供及时、可靠、便捷的售后服务,就一定会导致不少消费者将车辆的后续保养维修转至第三方。
而服务品质的断层,也会直接消解制造端的安全努力,在生活中,有不少车辆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以“第三方维修”的理由拒绝相应理赔,消费者愤怒,而保险方也无奈,毕竟,第三方提供的零部件安全隐患的确与原厂有着很大区别。
而要保证消费者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与合理的付出来享受原厂服务,考验的依然是品牌方的体系能力。
以一汽-大众为例,其在全国拥有“毛细血管”级别的服务网络体系,从青藏高原到林海雪原,坚持全球同步的服务标准,通过引入德国原厂认证的上千种专用工具和全球统一的维修标准与流程,确保消费者在车辆的使用周期中获得的安全保障始终如一。
除了流程体系的标准化之外,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和素养也是一汽-大众售后体系中的最大亮点之一,通过德国大众认证体系筛选锻造专业人才,官方信息显示,在其全国共计18000+人才的服务团队中,近40%从业超10年,技术经理10年以上经验占比高达60%。
正因有着这样一支荣膺18次金扳手奖的金牌团队,一汽-大众才敢于成为行业中首个“双终身”质保政策的提出者,配合在保养政策上的诸多优惠政策,用户可以用与第三方机构相当的保养价格享受整车+备件的“双终身质保”服务,在安全层面的保障更上一层楼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车辆保值率,真正实现了厂商、4S店与用户之间的“三赢”。
从一汽-大众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无论对车企还是消费者来说,买车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所谓品牌价值也并非只是营销话术中的空穴来风。而对于在看不见的领域依然遵守规则,甚至以身作则,这样有责任敢担当的车企大厂理应得到更多用户的理解和掌声。
写在最后:
国家标准和监管政策的持续升级,为当下狂飙突进的汽车行业和一味靠低价竞争的市场竞争敲响了警钟。有些车企为此计算合规成本,而有些车企则进一步约束自身,铭记责任。对于消费者而言,哪一类车企和品牌才是应该选择的对象,早已在实战比拼中浮出水面。
敢于拿更高标准和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汽-大众,显然属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前者。
从隐藏式门把手的机械冗余,到安全验证的自我苛求,再到“双终身”质保对用户承诺的重塑,一汽-大众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终极命题: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十字路口,唯有将安全视为信仰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终身托付,而这也正是这家合资龙头企业持续赢在当下的底层逻辑所在。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