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监管新规重划智能驾驶赛道,资本市场加速挤泡沫,车企估值逻辑回归技术硬实力。
文 / 张恒
资本市场正在重新审视车企估值逻辑,“祛魅”效应持续发酵,行业正回归理性定价。
5月15日,港股汽车板块整体呈现小幅上扬态势,但市场分化明显:造车新势力普遍承压下行,而传统车企则涨跌互现。
具体来看,蔚来当日下跌2.48%,股价仍处于底部震荡区间;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分别收跌1.75%、1.33%和1.10%,延续了近期的弱势表现。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相对波动更低,比亚迪股份上涨1.40%,吉利汽车涨幅2.30%,仅长城汽车逆势下跌1.77%。
实际上,新势力车企和主流车企的分化行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反映出投资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车企估值逻辑的重新审视。
从事件的节点来看,4月1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划出明确红线,要求不得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宣传词,统一称为“组合辅助驾驶”(L2级)。同时,还要求车企明确系统边界、强化安全责任,严禁夸大功能。
新规一出,车企话术迅速“脱虚向实”。小米官网连夜修改文案,“小米自动驾驶”改为“小米辅助驾驶”;华为在发布会中将“城区NCA”换成“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地平线的材料也不再提“NOA”,而是改称“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年初炒得火热的“智驾平权”营销词汇,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除个别Robotaxi厂商仍在展示“自动驾驶”,其余品牌已悄然撤下相关物料。
这场变化不仅体现在宣传层面。新规对软件升级频率也作出限制,车企需要加强版本风险管理,重大变更需走召回审批流程,如理想汽车语音助手的回应提示音:“发生事故,驾驶员负责。”
表面上看,企业对话术的调整更多出于自觉整改,但这场变革更深层次的,是行业技术方向和竞争格局的重塑。
曾被资本热捧的“软件定义汽车”概念退居次席,同时,底盘、电池、安全系统等“硬底子”技术重新成为展会主角。此前因“成本高”“过度设计”而被边缘化的激光雷达,也在安全导向下重新站上舞台。
这场“祛魅”运动不仅重塑了外部宣传,也划清了企业间的技术分水岭。头部车企凭借资金和技术继续扩张,部分二线品牌则在融资紧张中步履维艰。监管的目的是防止盲目冒进,但它也提醒整个行业回归本质——不是谁能喊得更响,而是谁更能把“安全”这件事做扎实。
主流车企集团如长安、广汽、奇瑞,在持续推动汽车核心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更注重以直观方式展现产品安全性能。例如,奇瑞在近期活动中进行了连续5小时的严苛碰撞测试,其风云A9L车型模拟了高速偏移碰撞、侧面柱碰、追尾等多种极端工况,全面展示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曾经,“软件定义汽车”“智驾平权”等概念在资本热捧下甚嚣尘上,让市场和消费者逐渐模糊了对汽车本质的认知。如今,监管重拳出击,通过规范宣传用语、严控系统升级、厘清责任边界,给行业设“安全护栏”,倒逼车企扎扎实实做好产品本身。
资本市场的风向也由此发生转变。如今,真正具备完整研发体系、供应链管控能力和风险应对机制的车企,正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政策的调整并非要扼杀创新,而是为行业确立更清晰的创新标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