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文/王俣祺
导语:今年的上海车展,当新势力都在用“1000+TOPS算力”“激光雷达矩阵”等参数堆砌着一个个技术神话的时候,一汽丰田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用“反激进”的技术哲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风向中,构建独特的壁垒。
用「双大脑」重新定义智能
目前的国内汽车行业,被新势力主导的智能驾驶辅助竞赛正在陷入“参数军备”的怪圈。
某新势力品牌宣称的全场景NOA,依赖的是高算力芯片和128线激光雷达的组合,硬件成本就要高达8万元,但在实际使用中却频繁出现“暴雨天漏判积水”“施工路段误判车道”等问题。
更要警惕的是,这种堆料式创新还催生出了“算力焦虑”,消费者被车企“教育”算力越高才越安全,却忽视了单一大模型方案的致命缺陷。
常见的单一大模型方案会在当芯片过热的情况下,导致算力骤降,然后缺乏冗余设计的系统就很有可能瞬间失效。
这种“为了技术而技术”的激进主义,本质上就是对用户安全的忽视。
就像许多网友吐槽的,“他们在发布会讲‘全球首创’,却在用户协议里写满‘免责条款’”。
所以说,当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通通变成了需要用户随时接管的“大玩具”,那么技术创新的初心也就偏离了。
面对这种行业乱象,一汽丰田bZ5构建了“双大脑”的智能驾驶辅助体系,其核心就是用技术对冲来替代单一依赖,在效率和安全之间找到了准确的平衡。
软件层面,Momenta飞轮大模型5.0和TSS智行安全系统的协同工作,可以说是集合了老司机的经验和专业安全手册。
前者是基于20亿公里的真实路况数据进行训练,能够预判“中国式加塞”“路口鬼探头”等高频事故场景;
后者则是丰田耗时15年打磨的安全保底机制,这样即便是AI决策的时候出现失误,TSS也能通过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独立感知,在120ms内触发紧急制动。
这种双重保险的设计,让bZ5的自动变道成功率高达99%,匝道汇入的成功率高达9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再看硬件层面,544TOPS算力平台和33颗传感器矩阵的配置,表面上看没有新势力的“1000TOPS+300线激光雷达”显眼,但其实这背后充满了一汽丰田的考量。
从用车来看,目前超过600TOPS的算力在日常城市路况下的利用率其实并不高,而且还容易增加芯片的发热和能耗。
所以bZ5的33颗传感器中,1颗激光雷达负责超远距离探测,5颗毫米波雷达覆盖全车身盲区,7颗摄像头捕捉动态细节,这种“够用”的方案,既避免了硬件过剩,又通过传感器融合算法,实现了对极端场景的精准识别。
另外,今年工信部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要求车企必须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配备“失效应急方案”,这点就好像是为丰田冗余设计量身定制的背书。
毕竟在欧美市场,欧盟早在2024年就强制要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必须具备制动、转向的双冗余。
而bZ5的四大冗余系统——制动、驻车、转向、电机控制,不仅满足法规,更实现了“四重保险”。
当电子制动系统失效时,机械制动机构能在0.5秒内接管;
当主芯片算力过载,备用芯片立即切换至基础安全模式。
这种“反激进”策略,本质上是丰田对技术成熟度的深刻理解。
毕竟真正想要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突破,不在于创造多少个“第一”,而在于让技术在各种场景下稳定可靠。
当新势力还在为智能驾驶辅助的营销噱头狂欢时,丰田已经默默地用2000万小时的极端工况进行测试,为用户打造安全基石。
汽车工业进化后的安全价值回归
回看整个汽车工业进化史,丰田“反激进”的基因其实早就写入DNA了。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市场爆发安全危机,美系品牌因为追求高离地间隙导致侧翻率提升,而丰田却坚持重心平衡优先的原则选择“不跟风”,最终在北美市场树立了安全可靠的口碑。
如今面对新能源的“参数内卷”,丰田就再一次展现了“逆风向”的技术思维。
当行业都开始飙续航,某些品牌推出了不少1000km续航的车型,却因为电池能量密度过高导致自燃率上升;
丰田则选择了“够用的续航+绝对的安全”,bZ5的550km续航看起来不突出,却通过“五重防护+刀片电池”实现了全球电动化车型3000万用户“0自燃”的纪录。
所以说真正的技术壁垒,不应该是数字的多少,而是让用户在5年后依然相信“开不坏的丰田”
这种清醒就源于对汽车本质的坚守,毕竟汽车不是手机,不能靠“跑分”来定义价值。
就比如当用户在高速上遭遇暴雨时,或是电池在-30℃的东北低温下运行时,真正重要的不是车机多好、算力多高,而是刹车能否及时响应,电池能否稳定工作。
bZ5的电池安全体系,堪称“反激进”的教科书式设计。
车身结构热成型钢占比达27%,能承受10吨的挤压力,远超国标要求;
无电外壳和绝缘冷却液这两项“看不见的技术”,看起来增加了成本,但实际上是对极端场景的精准防御。
电池外壳采用无电化设计,将电芯与外界绝缘,即便是碰撞、针刺、常年使用也能阻断电流,防止因为外部电源引入导致的电芯短路和起火;
绝缘冷却液的导电率远低于普通冷却液,可以说从源头上杜绝了短路风险。
还有过度充电监测系统,采用了三重监测,比行业普遍的单电压监测多出了两道防线,实现过充0.01秒级响应。
当其他品牌还在靠软件算法赌概率的时候,丰田则用硬件冗余把风险降到了百万分之一。
本土化深耕打破市场理想主义局面
现在许多新势力车型依赖的都是云端高精地图,但在国内的复杂路况中就会暴露出很多短板。
而一汽丰田则另辟蹊径,构建了“2000万全球事故案例+800万中国本土场景”的数据库,让AI从“学地图”转向“学事故”。
就不如,针对中国特有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现象,bZ5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通过分析30万起“鬼探头”事故数据,将行人横穿预判距离从行业平均的15米提升至25米,制动响应速度加快400ms。
这种用事故教训训练AI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数据本土化的深刻理解。
另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蓄电池安全要求》即将实施,行业也将要迎来安全大考,而丰田似乎早就已经提前交卷了。
bZ5直接对标行业权威评测标准,实施了115个严苛碰撞工况,全方位确保事故发生时的安全性。
对比一些新能源品牌因为“电池热扩散”被召回的案例,丰田的保守反而成为了品牌的护城河。
而且,丰田的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也能称得上是合资品牌本土化的“破局密码”。
不同于传统合资企业的技术移植,RCE团队兼具“丰田DNA守护者”和“中国市场翻译官”的双重职责。
以往需要跨洋审批的技术方案,如今在上海研发中心就能快速决策,bZ5从立项到量产仅用了18个月,比传统日系车型开发周期缩短了40%。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RCE制度打破了合资品牌本土减配的刻板印象,bZ5的电池防护结构、智能驾驶辅助冗余设计,均采用了与全球同步的最高标准,甚至在部分场景超越了日本本土车型。
就像丰田中国籍的RCE王君华所说:“研发中哪些要坚持全球、哪些要坚持中国,是需要不断思考的,根本还是以推出更好的产品为宗旨去面向中国市场。”
就连购车层面上,一汽丰田也选择了紧跟本土提倡性价比的市场潮流,推出了一系列购车政策。
一直到6月30号,一汽丰田推出了“时光焕新计划 双人成行”专属政策,老用户能享受“车龄一年增一千”的换购补贴,部分车型的最高补贴能达到1.9万元;
同时新用户和亲友拼团买车还能再减1万元,再叠加免费安全检查、零件优惠券等服务礼,让安全可靠的丰田品质贯穿其中。
当技术回归初心,福利也诚意落地,一汽丰田正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出行,始于对安全的坚守,成于对用户的尊重。
写在最后
当如今电动化和智能化都进入了深水区,当智能驾驶辅助事故频发引发了信任危机,消费者对于汽车行业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
汽车的终极价值,不是屏幕上跳动的算力数字,而是车身上的安全冗余;
不是发布会里的“全球首创”,而是安全测试之下的可靠保障。
一汽丰田的“反激进”突围,表面上看是技术路径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造车价值观的胜利。
当行业的各类“竞赛”来临,这种稳扎稳打的丰田式创新,或许正在定义新能源汽车的下一站。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