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的古语放到全球任何一个企业上,似乎都能成立。国际企业也没有哪一家能一直一帆风顺,对于2020年的雷诺集团,更是如此。
近日,由雷诺集团授权、法国Sans Borne与Breath Film(Elephant)联合制作的纪录片《重返巅峰》(Anatomy of a Come-back)的最后两集,已经在国内上线,这也意味着该系列纪录片的全部四集悉数上线,将雷诺集团从生死边缘破局重生的故事呈现出来。
从悬崖边到安全区,雷诺彻底“放弃躺平”
时间回到2020年,戈恩事件引发的联盟裂痕、疫情冲击下的供应链断裂,以及盲目追求销量扩张导致的利润缩水,导致集团全年净亏损80亿欧元,中国市场业务近乎崩盘。生死存亡之际,雷诺集团开启了一场依托“Renaulution”战略的全方位变革。
《重返巅峰》系列纪录片前两集《变革或死亡》及《不屈的斗志》,讲述了“Renaulution”革新战略的三个阶段:复兴、创新、变革。
三个阶段依次重点关注企业利润率和现金增值能力、更新并丰富产品矩阵和提升品牌盈利能力,以及将商业模式转向科技、能源和出行领域,使雷诺集团成为全新出行价值链的领跑者。
这其中,第一阶段原计划持续至2023年,已提前完成;第二阶段原计划持续至2025年,目前已锁定结果。在此期间,雷诺积极推动电动化转型与品牌重塑。雷诺5以电动化形式重生,雷诺5 E-Tech以复古设计与高性价比,重现当年雷诺5的辉煌,成为欧洲电动市场的黑马。
Alpine品牌以全新车型和技术征战F1和勒芒,用赛道成绩证明雷诺集团重回巅峰。
而最新发布的《不畏风暴》和《蓄势待发》,则呈现了雷诺集团关于“明天”的规划。
在《不畏风暴》中,讲述了雷诺集团在供应链波动与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构建更具韧性的产品与制造体系的故事。站在刚刚脱离泥淖来到安全区的功劳簿上,雷诺并未选择躺平,而是坚定了技术能力的强化与投资方向的前置,加大在软件、电池、平台和核心电子架构等技术层的投入。
聚焦电动化占据技术主导的未来,雷诺集团设立了欧洲首个专注于软件与电动化科技公司Ampere(安培)。在欧洲车企屡屡折戟于软件领域的大背景中,雷诺选择了难而正确的路径。
《蓄势待发》中,则强调了雷诺集团对于生态战略系统的理解。从与初创公司共建创新实验室,到联合电池企业构建本地化供应链体系,雷诺集团正计划脱离“传统汽车企业”的范畴,而是逐步演化为一个更开放、更具平台属性的技术协同体,以合作方式延展创新边界。
在中国新势力企业将“生态与系统”的概念提炼得炉火纯青之后,雷诺选择成为第一家积极跟进而又自成一派的欧洲车企。
2024年,雷诺的财报数据表现出了积极的信号:集团全球销量达226万辆,收入达到562亿欧元,同比增长7.4%;营业利润绝对值达43亿欧元,净收入达28亿欧元,同比增长21%,自由现金流达29亿欧元。
深入改革的雷诺虽然还没有在中国市场回归一线,但实质上已经恢复到了兵精将勇、伺机而动的状态。
雷诺的中国之旅,正重新开启
最明显的标志是,在中国还未重新冲进一线市场的雷诺,于今年三月底,在上海启用了雷诺中国全新专属办公大楼。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徐汇滨江豪购新装备,预示着中国市场战略角色的新定义。
而事实上,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太多存在感的雷诺,与中国市场的合作至今都很密切。曾经一手打造大众安徽新样本的苏伟铭,自出任雷诺中国CEO以来,就在持续推动集团生态战略在中国的深化落地。其中的众多成果虽然在中国市场鲜有人知,却在海外创造了不小的影响力。
比如在2024年,吉利、雷诺首款合作车型雷诺大科雷傲(Grand Koleos)在韩国市场推出,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上市四个月销量就达到了22000辆。
从雷诺中国与东风的合资公司易捷特在华生产Dacia Spring并出口欧洲,到雷诺集团与吉利合资设立HORSE浩思动力、与文远知行展开基于欧洲市场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再到2024年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雷诺集团正通过一系列深耕中国的举措,搭建起跨文化、跨市场的长期协同机制。
目前,更多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比如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高密度电池,与文远知行推进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依托ACDC链接的中国生态链,雷诺正在研发低于2万欧元的电动车Twingo,该车型将反哺全球市场。这不仅为雷诺打开了电动化的大门,也争取到了将中国供应商带向世界舞台,让全球了解中国供应链实力的宝贵机会。
苏伟铭在多次公开场合中强调,生态系统的出海,不是把车卖出去那么简单,而是要让供应链、技术链一起走出去,在当地扎根发展。
从“Renaulution”革新战略的规划来看,雷诺的转型正在“棋至中盘”结果尚未明朗。但显而易见,跟随中国市场这个电动化主阵地深入转型的雷诺,找到了唯一正确的技术路线图与价值导向——让变革成为雷诺下半程的主旋律,让中国成为雷诺集团加速迈向下一代汽车公司的关键引擎。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