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了一波令人瞩目的“复活潮”,威马、高合、极越等曾深陷经营危机的车企相继启动重整计划。沉寂已久的威马汽车宣布将于9月复产EX5和E.5车型,目标年产销1万-2万辆,并剑指2030年百万产能;高合汽车则因中东资本6亿美元注资跳票陷入重组停滞;极越加速推进3-4家重组方谈判……
然而,资本输血与产能重启仅是这场生死博弈的序幕,在比亚迪年销百万、小米单月登顶的残酷市场中,尾部车企的“二次创业”更像一场背水之战。消费者信任裂痕、技术代差与资金链隐忧,构成了一道道难以跨越的生存门槛,这场复活赛的终局或将比首次淘汰更为惨烈。
从淘汰赛打到复活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淘汰赛阶段,新势力车企的复活已演变为多方资本的利益博弈场。威马汽车以“百亿元战略投资+轻资产运营”模式推进复产,其选择的“Store+Station+Spot”渠道体系试图通过销售终端重构、服务网络加密和场景化触点布局重建市场触达能力。
这种模式创新背后,是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超百亿注资带来的短期流动性支撑,但200亿负债压顶的财务现实,使得其“2030年百万产销”目标更像是对资本市场的愿景承诺而非可行方案。
高合汽车的复活困局则暴露了跨境资本运作的风险,中东投资方首付款违约事件不仅导致重组进程停滞,更折射出新兴市场资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认知的局限性。当品牌溢价无法对冲地缘政治风险时,看似诱人的海外资本反而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教训与三年前某新势力车企因东南亚资本撤单导致工厂停工的案例形成历史呼应。
极越汽车的重组谈判则展现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间的战略博弈,在小米SU7事故引发行业信任危机的背景下,潜在重组方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性的审查标准显著提升。这种技术性否决机制,标志着资本方从单纯追求流量转向重视底层技术验证的决策逻辑转变。
资本成为复活的关键推手,而政策红利则为复活创造了缓冲空间,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渗透率超40%,2025年预计销量将达1650万辆(含出口),渗透率突破50%。与此同时,技术迭代带来细分市场机遇:固态电池、兆瓦级快充(如比亚迪5分钟补能400公里)推动行业升级。
复活车企普遍选择“保守战略”,威马优先复产成熟车型EX5和E.5,利用存量供应链快速回血;高合则继续聚焦高端电动车,避开与头部玩家正面竞争。渠道创新亦成为重点,威马提出“Store+Station+Spot”三级网络,结合直营店、合作网点与社区服务点降低成本。
这种轻资产运作虽能缓解资金压力,却也暴露技术短板——威马尚未公布800V平台或城市NOA智驾规划,与小米、华为的技术代差持续拉大,为后续市场竞争埋下隐患。
红海市场留下的机会不多
复活车企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红海市场的绞杀与信任赤字,当前市场竞争格局已呈“断层式”分化,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类似“6+3+1”的分配情况,即比亚迪和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拿走60%的份额,其他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争夺中间的30%,还有10%留给小厂。而威马等重组的新势力显然是那10%的生态位,能否从中杀出血路,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复活品牌不仅要直面巨头碾压,还需修复消费者信任危机。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表示,“中国汽车市场不存在‘小而美’的概念,车企规模效应已经显现,品牌心智也已成熟,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重建的。那些未能坚持下来或中途退出的车企,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很难再重新参与竞争。”
同时,也有专家表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更加谨慎,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口碑、稳定发展的品牌。对于那些曾经陷入困境的新势力车企,消费者往往会持观望态度,担心购买其产品后会面临各种风险。
根据平安证券的行业调查显示,超60%的消费者对“复活品牌”的长期服务能力存疑,这种信任裂痕成为销量转化的首要障碍。资金链是复活赛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尽管部分企业获得注资,但长期造血能力堪忧。威马负债超200亿元,供应商对其还款能力持谨慎态度,合作需“抵押担保”;哪吒汽车虽获泰国100亿泰铢授信,但今年1-2月销量仅数百辆,远未达到10万辆行业生存线。据海外媒体报道,哪吒汽车目前因在泰国无法本土化生产约定数量的汽车,已被政府扣留了部分补贴款项,同时被18家当地经销商追讨约617万美元的债务。
更严峻的是,资本市场对尾部车企的耐心正在消退——恒大汽车5亿美元融资多次跳票,高合6亿美元款项拖欠,折射出资本对“二次输血”的审慎。
停摆期导致的技术断层成为致命伤,威马错失了2023-2025年智能驾驶升级窗口,L2+智驾渗透率已从39%飙升至53%,800V平台已逐渐成为主流,而威马仍将使用400V平台,在多重维度下产品力短板明显。
供应链层面,威马需重建因停产断裂的供应商关系,而部分核心零部件企业已转向与小米、华为合作。业内分析指出,尾部车企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头部企业的1/5,人才流失进一步拖慢技术追赶速度。
面对三重围剿,复活车企的破局关键在于信任重建与精准定位。在信任修复层面,专家建议推行“车企破产保险”,按销量征收保费,为倒闭品牌提供售后兜底;威马计划以老客户置换补贴、网约车集采绑定B端市场,降低C端销售阻力。
据车市睿见不完全统计,中国市场上一度有超过110个品牌,目前活跃的约20-30个,近3年“淘汰”了73%以上。新势力的“复活赛”本质是一场与时间的赌博。资本输血与产能重启仅是拿到了入场券,未来3-6个月将成为存活关键窗口:威马需在年底前证明EX5的万辆目标可行性;高合亟待解决注资违约危机;极越需尽快敲定重组方避免二次停摆。
市场终局或许正如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所言:“未来存活车企不超过10家。”当技术、资金、信任成为绕不过去的三道门槛,昙花一现的“复活”若不能跨越百日生死线,将成为更彻底的消亡前奏。
请输入正文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