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日,一场由汽车媒体懂车帝主办的辅助驾驶实测,引发了行业内的巨大争议。
7月23日,懂车帝上线了名为《懂车智炼场》的测试栏目。该栏目选取了包括问界、小鹏、蔚来、理想与特斯拉等数十个品牌的40多款热门车型,在封闭的真实道路环境下,模拟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中的多种高风险场景,以评估这些车型的辅助驾驶能力。
为了确保测试顺利进行,并保证NOA功能正常开启,所有测试道路都是实际使用中的真实道路,并做了临时封闭处理以保证安全。
测试结果可谓出人意料:没有任何一款车型能够满分通过全部测试项目。不少车型的表现甚至可用“惨烈”形容。但令人意外的是,过去几个月在国内路测表现并不理想的特斯拉,在此次测试中却拔得头筹,甚至引来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的关注。
然而,这样的测试结果与人们的印象存在明显差距,也引发了一些对于测试方法科学性的质疑。客观而言,这样的综合场景测试的确不能被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化测试,但也并非毫无参考价值。
测试本身并不是为了对比
不少网友质疑,测试方法存在一定的不严谨性,例如高速场景中的“消失的前车”项目。
该项目模拟的情境为:车辆开启高速NOA功能并设定统一速度,测试车跟随一辆完全遮挡前方视野的小货车前行,当货车突然变道露出前方静止车辆时,观察测试车的反应。质疑者认为,每辆测试车的车速和跟车距离难以做到完全一致,难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无法作为客观的横向对比依据。
但我们或许应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测试。若将之视为严格的标准化测评,它的确存在不足;但如果看作是一场针对极端场景的模拟演练,这样的测试便有着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真实道路环境本就复杂多变,辅助驾驶系统在实际使用中面对的正是这种多变量的综合情境。
更何况,测试中各车的速度,尤其是跟车距离,均为系统自主决策,只要排除人为干扰,这样的结果便真实地反映了各车型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真实表现。
举例来说,在汽车安全领域,标准化的碰撞测试为了保证公平和可比性,通常一次只考察单一部位,如正面或侧面碰撞。但同时也存在更激烈的多车连环碰撞或卡车夹击等模拟现实极端场景的测试。这些极端测试虽然难以进行横向排名,却真实地暴露了车辆在极端事故中的脆弱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理,懂车帝此次测试的意义,更在于揭露车辆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中的表现和短板,而非简单地评定孰优孰劣。从这一点看,这种测试暴露出问题远比掩盖问题更有价值。
特斯拉怎么又行了?
事实上,特斯拉此次表现突出,与其此前在中国市场的不佳表现并不矛盾。
之前特斯拉FSD频繁违章,核心原因在于其缺乏充分的中国道路训练数据。打个比方,就像一位仅通过视频学习过中国交通规则的美国老司机初到中国,必然存在“水土不服”问题。
而此次测试的多个场景如环岛汇入、临时障碍规避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规则普遍一致,不太涉及中国特色的交通规则细节。因此,特斯拉凭借其全球化的大规模数据训练和卓越的视觉感知与决策能力,在这种通用场景下取得优秀成绩,便不难理解。
此外,美国道路环境对于路权的明确强调,也使得特斯拉的FSD系统习惯于提前观察、谨慎进入环岛与交叉路口,表现出更为谨慎稳健的驾驶风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此次测试的良好表现。
但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结果绝非意味着激光雷达的路线是失败的。
一方面,特斯拉作为独特的存在,其算法训练和感知能力目前仍无对手,因此特斯拉做到的并不代表其他厂商也能做到。
另一方面,激光雷达在夜间、强逆光、城区复杂路况等场景中的表现,依然优于单纯视觉方案,只是此次测试尚未涵盖这些场景,比如并没有在下雪、大雾、暴雨等极端天气进行测试的工况。
没必要过度解读测试结果
对于测试结果,没必要过度解读。严格来说,这些场景考验的已经不是辅助驾驶系统本身,而是“自动驾驶”的极限。事实上,很多场景即便由人类驾驶员亲自驾驶,也未必能百分之百规避风险。
从技术层面看,辅助驾驶系统从未追求“极致安全”,而是在安全、效率与体验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举个极端例子,一套极端保守的系统每到路口便停车观察,这样的系统虽安全,却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
辅助驾驶的出现,本质上是在完全自动驾驶到来之前,为驾驶者提供一种过渡性的驾驶便利,而非直接作为自动驾驶技术被使用。因此,厂商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最适合用户的体验平衡点。
写在最后:
这场测试到底打了谁的脸?
作为辅助驾驶系统而言,即便测试场景全部无法通过,也只能说明技术依然有待提高,用户在复杂路况下应谨慎使用,避免刻意挑战系统极限。
相反,即使出现一位“满分选手”,也并不值得盲目庆祝——倘若真有如此成熟可靠的系统,何不直接作为自动驾驶功能正式推出?
此次测试真正的价值在于明确了辅助驾驶技术的现实边界。技术的天花板固然重要,但决定事故的,往往并非技术本身的上限或下限。
真正被这次测试“打脸”的,是那些把辅助驾驶当作“自动驾驶”进行宣传的厂商,以及误把辅助驾驶当作“自动驾驶”使用的用户。他们缺乏的,不是技术水平,而是对安全与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