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多年前的中午,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开始气势逼人,自报家门:“我是北京杨X啊。你是XXX(我的名字,一字不差)吧?班子成员吧?你挡了人家的财路了,我受人之托,找你帮人家摆平。”
我一听说“挡人财路”,立马头皮发麻。
常在江湖飘,谁能不中镖?挡人财路,莫须有,但谁又知道哪个举动哪句话就冲撞到什么人,影响人家什么利益了。
冷静下来,我还是追问,挡了谁的财路。忽然想起国家某(重要)部(门)有个亲戚,就说出亲戚的名字,让他问问,跟我是什么关系。对方语气立刻软了,最后只要求给一顿饭钱。
被骗子吓了一跳,但也知道了,“挡人财路”,是某个圈子的大忌。
你挡人财路,对方就有了讨伐你的正当性,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追讨你,你就真的像犯了什么错,去穷于应付。在一些人视财如命的江湖,那是要命的错。
其实真的不是我的错。但有时候,你优秀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那就是错。如比亚迪。
一、失序
技术强大,错,让别人的产品怎么做?营销强大,错,让别人的车子怎么卖?销量爆棚,错,把人家的市场份额都吃光啦。
嫉贤妒能,人家发财了发达了,眼红,艳羡,这是人之常情。但正常状况下,人们都还装一装,把这种人的原始本能隐藏下来,不失风度,表面过得去。但非常状态下,就不一样了。贴身肉搏,白热化竞争,你技术强产品好销量几何级翻倍国内国外月月飘红款款爆款,哪哪都优秀,到了顶点,那可就真的挡人财路了。财路没了,怎能不惹人撕下伪装露出本性,不顾一切地打你压你搞你呢!
司机情绪问题驾车反复转圈,非要造谣说是刹车有问题,在警方和比亚迪官方尚未发声前,相关负面话题就已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断章取义;刚刚宣布携手青训组织“中国足球小将”,短短一周过后就有人故意把舆论误导为比亚迪赞助了国足,导致“抵制国足赞助商”舆情爆发。
负面话题的传播使用夸张、情绪化的用词;足球赞助争议中,部分网络大V和营销号集中发声,统一使用“抵制”等标签化用词;大量营销号联动“抵制”,很明显,这两拨舆论的发酵,是人为操纵,蓄意为之。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者,其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触动了全球产业格局,也因此成为多方势力的 “靶心”。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商业竞争的本质逻辑,也折射出中国企业从 “跟随者” 到 “领跑者” 转型中的阵痛。
比亚迪引发的技术路线的颠覆性冲击、市场份额的碾压式增长、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缘博弈,彻底引燃了某些人的妒火,于是恐惧、焦虑接踵而至,打压和恶搞,开始不择手段,相机行事。
黑公关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一条抹黑内容通过水军矩阵传播仅需数千元即可形成热搜效应。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刻意放大比亚迪的局部问题,甚至无中生有,应把驾驶者的情绪问题说成是刹车失灵问题,利用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偏差制造恐慌。这种行为本质是流量经济下的道德失序。
二、应对
自始至终,比亚迪都在以技术自信为盾,以法律武器为矛,精准应对。
在构建技术护城河,以实力消解质疑的同时,实施法律维权与行业共治双轨并行,采用司法手段精准打击抹黑造谣的不法行为:建立最高 500 万元的线索悬赏机制,对 “龙猪 - 集车” 等长期恶意账号提起诉讼,累计获赔超 200 万元。2025 年上半年,其法务团队已对 37 个黑公关账号发起诉讼,126 个账号进入观察名单。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针对 “天府机场失控” 等突发舆情,比亚迪在警方通报前 4 小时完成技术鉴定并发布《情况说明》,同步启动侵权取证。
三、自信
比亚迪需坚持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的战略定力,避免陷入 “以黑制黑” 的低级竞争。正如其高级副总裁杨冬生所言:“电动化是基本盘,智能化是护城河”,应将资源聚焦于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用产品力实现 “事实胜于雄辩”。
对于无中生有的恶意攻击,必须通过法律手段 “一追到底”,既要追究造谣者的民事赔偿责任,也要推动公安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黑公关团伙立案侦查。这种 “零容忍” 态度既是维权手段,也是对潜在攻击者的威慑。
四、爱护
在7 月 26 日晚进行的“新建元 2034 杯” 第五届小学生足球大会(U12)总决赛上,比亚迪赞助的中国足球小将队以 5:0 的比分战胜北京梦之队,夺得冠军。这说明比亚创的赞助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这样的赞助,却被曲解;跟比亚迪车辆毫无关联的驾驶人行为,却被拿来制造谣言攻击抹黑比亚迪。屡受冤屈,这对一心造车的比亚迪很不公平。几十年如一日,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技术投入创新和新能源行业发展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如此优秀的企业,一旦被打压抹黑,势必造成多方面巨大损失,岂不令人痛惜。
中国类似于比亚迪这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实在太少太少。作为中国人,应该继续珍惜、爱护和理解这样的企业。比亚迪销量一直居高不下,这说明,公道自在人间。
结语
比亚迪的遭遇,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创新者困境” 的缩影。当技术突破触及既有利益格局,当中国品牌动摇全球产业话语权,非议与中伤便成为 “成长的代价”。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