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車言道讯】“京东造车”的热搜刚炸屏,官方就火速降温:“没造,只是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搞了款车,负责卖和提建议而已。” 这当电商巨头拉上车企与电池龙头组起“铁三角”,这场跨界到底是新能源市场的新变量,还是一场借造车噱头的营销秀?
京东的“造车”姿势不同小米?不同于小米自建工厂的“All in”姿态,它给自己的定位是“生态整合者”:广汽出生产线保制造,宁德时代供电池撑续航,自己则手握用户数据和渠道网络主导产品定义。这种分工看似完美规避了互联网企业“不会造”的短板,却也让外界质疑其核心价值——没有生产资质、不碰核心技术,这和给车企做“高级代运营”有何本质区别?
支撑京东野心的三张牌,看起来如何?精准用户画像是其最常提及的优势,比如通过电商数据拿捏下沉市场的价格敏感点、一线城市的服务需求,但汽车消费的复杂性远超3C产品,母婴用品购买频次能直接等同于对车内空间的需求吗?1.5万家京东养车门店号称能解决售后难题,可这些以燃油车维保为主的网点,真能无缝衔接新能源车的高压电路维修?更别提“买车+保养+能源”的订阅套餐,特斯拉的软件付费模式有技术壁垒支撑,京东的服务套餐能否避免沦为“捆绑销售”的吐槽,还是未知数。
最具争议的是其“国民车”定位背后的市场博弈。10万-20万元价位段早已是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巨头的主战场,京东想凭“性价比”撕开缺口,却面临两难:若价格真压到10万级,广汽的制造利润和宁德时代的电池成本如何平衡?若配置缩水,所谓“国民好车”只会沦为笑谈。更值得玩味的是“双十一独家发售”的操作,一边喊着“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一边用大促节点制造稀缺感,难免让人怀疑这更像一场为平台引流的营销策划,而非真正的产业革新。
跨界造车的“幸存者游戏”里,京东的轻资产模式算不上新鲜。恒大烧光千亿黯然退场,格力银隆因技术偏差折戟,就连小米也靠巨额投入才勉强站稳脚跟。京东看似聪明的“搭车”策略,可能恰恰是最大隐患:没有制造经验,如何把控品控迭代节奏?缺乏技术积累,怎样应对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升级?一旦三方在成本分摊、利润分配上出现分歧,所谓的“生态联盟”很可能脆如薄冰。
当然,若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协同,京东或许能开辟新路径。宁德时代的换电技术若与京东物流网络结合,可能大幅缓解续航焦虑;线上预约试驾数据反向优化生产,也有望提升产品适配性。但这些想象的前提,是三方能打破利益壁垒深度融合,而非停留在表面合作。
車言有道:刘强东曾投资蔚来,如今亲自下场组局,究竟是战略转型还是资本游戏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市场需要的是能解决续航、安全、成本痛点的创新者,而非擅长流量运作的“跨界玩家”。11月9日的发布会终将揭晓新车真容,但京东要回答的终极问题是:当消费者打开车门,看到的究竟是贴着京东标的“广汽造”,还是真正带有京东基因的产业突破?这场争议,恐怕要等第一批车主的真实反馈才能落幕。
试问:卖多少钱?你会买呢?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