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0月13日清晨,几段手机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炸裂开。成都天府大道南段的夜色中,一辆黑色轿车撞毁绿化带后燃起熊熊烈火,四名路人轮番拉拽车门、挥锤砸窗,灭火器喷出的白雾转瞬被火舌吞噬。现场图片最终确认,这辆烧成骨架的车,正是小米引以为傲的性能旗舰SU7 Ultra,一时之间,小米再度陷入舆论漩涡!
公众的怒火并非偶然,这已是小米SU7今年第二起致命事故,在3月安徽铜陵的碰撞爆燃事件中,同样出现“车门无法解锁”的致命困境。当流量与销量齐飞的网红爆款接连与死亡挂钩,小米汽车标榜的“全栈自研安全体系”,在火光中正显得面目模糊。
事件还原
现场视频记录下了这场悲剧的全过程,一辆黑色小米SU7 Ultra在碰撞后迅速燃起大火,驾驶位上有人员被困。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他们先后尝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有人找来锤子成功打开主驾驶位车窗后,却发现车内火势太大,根本无法施救。其他车主拿来灭火器试图灭火,但在灭火途中车辆突然发出异响,蹿出明显火势,路人连忙后退。
一名现场目击者告诉记者,他是跟消防车一起到达现场的,约在凌晨3点半,“到的时候火已经控制住了,但是中间火势变大,最后也灭了。人没有救出来,最后是用电锯切开的门。”
警方的警情通报证实,这起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
面对致命安全争议,小米汽车与创始人雷军目前始终保持沉默。唯有客服在电话中重复话术,即所谓的“车辆检测到碰撞信号会自动解锁。” 但这一说法在现实面前却显得那般惨败无力。
设计争议
梳理现场视频、警方通报与行业分析,一个事实已然清晰,即路人的第一时间救援因车门无法开启而失败。不出意外,这起事故再度让小米SU7 的隐藏式门把手成为了舆论焦点。
在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率已超过70%,这项能降低4%至8%风阻的设计成了车企追捧的“流量密码”。但在事故发生后,它却可能成了逃生阻碍。
类似的困境并非首次出现,今年3月铜陵小米SU7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已引发质疑。在那起事故中,一辆小米SU7在NOA模式下以116km/h行驶,遇施工路障仅给2秒接管时间,碰撞后3秒爆燃,车门锁死致3名女大学生遇难。一次次鲜血淋漓的事故不断提醒我们,碰撞后高压系统断电可能导致电子解锁失效,精密的弹出机构在车身变形时亦极易卡死。当然,这不是单一品牌问题,而是电子门锁在极端场景下的物理局限,即便所谓的高端车型也未能幸免。
更致命的是,小米的设计正与即将实施的国家强制标准背道而驰。今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每个车门外把手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断电后无需工具即可开启。而小米SU7的设计,连现行《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中“碰撞后至少一扇门可打开”的要求都未能满足!
车门之外,小米重点宣传的电芯倒置技术也遭遇致命拷问。雷军曾在发布会上宣称,这项“行业首创”技术能让电池热失控时能量向下释放,保障乘员舱安全,为救援争取时间。小米汽车还曾强调,小米CTB电池在防护方面拥有行业顶级的17层高压绝缘防护,尤其是电芯两侧铺设165片气凝胶隔热材料,最高可抵抗1000℃高温。此外,还有全方位14层硬核物理防护,包括3层顶部支撑、3层侧碰防护、8层底部防护结构......
然而,这次在成都发生的事故中,警方通报提到的“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与小米汽车问答中的“模拟了车辆高速撞墙、加速度超过60g时”同属于极端碰撞工况,却未能实现宣传中的安全效果。看起来,所谓向下喷气,不过是把火苗引到车底,该烧的还是烧。
车叔总结
不到一年,相似的剧情再度上演。这场发生在凌晨的火灾,烧穿的不仅是一辆 SU7的车身,更是新势力车企“流量至上”的虚假繁荣。或许“小米们”忘了,当科技感与安全性冲突时,安全必须绝对优先,这是车企的底线而非选择!而当安全沦为营销口号,当技术创新忽视生命底线,再亮眼的销量数据,也掩盖不住火光中暴露的致命创口!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