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中国的大城小镇,一汽-大众汽车的身影无处不在。或许是一辆承载国民记忆又随品牌独立迈向新程的捷达VA3,是一辆兼具商务气场与动感气息的迈腾,又或是一辆性能强悍的“银耳”奥迪——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道路上一道熟悉又靓丽的风景。
买原汁原味德系车,就选一汽-大众。近几年,每年有百万中国消费者做出他们的共同选择,这和一汽-大众持续“创·享高品质”汽车的造车理念是一种不谋而合,更是一种“双向奔赴”。
无论是购置首台车的年轻家庭,还是计划升级换代的成熟用户,一汽-大众总能提供契合需求的车型选择。这种广泛的市场覆盖与深厚的用户信赖,正推动一汽-大众迈向一个关键里程碑——累计产销即将突破3000万辆。
3000万辆整车下线,不仅是一汽-大众企业层面的规模跨越,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它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从启蒙到壮大的完整轨迹,也映射出一汽-大众作为合资阵营头部玩家,从市场“开创者”到体系“定义者”,再到如今面对产业变革的“探索者”“引领者”的角色演进。
从第1台到第3000万台
一场跨越34年的用户价值沉淀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3000万份信任的构建,更是如此。这背后,“荷塘效应”的产生可谓功不可没。要理解3000万辆的分量,可以回顾其发展节奏: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国产捷达A2轿车下线。从第1辆到第1000万辆,一汽-大众用了23年时间。第二个千万辆的跨越仅用了5年4个月。即使在疫情期间,从2000万到2500万辆的进程也依然稳步推进。今年10月底一汽-大众即将迎来第3000万辆的下线,也将是国内首家实现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车企。
这个率先突破的“第一”,是3000万中国用户投出的信任票,其背后是三重坚实的价值沉淀:
3000万辆意味着3000万份沉甸甸的“信赖托付”。对众多中国消费者而言,“一汽-大众”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品质、可靠与安全的价值符号。
从早期皮实耐用的捷达,到陪伴无数家庭的宝来、速腾,再到定义中高级轿车新价值标杆的迈腾,乃至豪华品牌一汽奥迪车型带来的尊享体验,它们共同覆盖了从基础出行、品质生活到豪华体验的全方位期待。
用户长期积累的信任,构成了一汽-大众的关键战略基石,是企业应对市场挑战、谋求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其次,这意味着一套融合德系标准与中国实践的工业体系得到了持续验证。这套贯穿研发、生产到服务全链条的体系,不仅保障了从第1辆到第3000万辆产品品质的稳定,也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制造、质量与供应链管理等整体水平的提升。
再者,3000万辆的规模,彰显了其作为实体经济支柱的贡献:直接或间接拉动了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上缴税金超过7300亿元。其布局全国的五大生产基地,有效带动了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履行了大型央企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的责任。
一汽-大众发展脉搏,始终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宏观经济的跳动同频共振。
锻造“硬核”体系力
解锁“3000万”份信任的终极密码
为什么是一汽-大众能够率先达到3000万辆?答案不在于某一款爆款车型或单一技术的成功,而在于其历经三十余年磨砺,所构建起的行业标杆级、覆盖全价值链的、难以复制的“体系力”。
首先,作为这套体系力的重要一环,研发体系的建设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合资公司创立34年来,一汽-大众完成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化创新”,再到具备深度正向研发能力的清晰演进路径。作为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一汽-大众在研发布局上始终站在高起点、高水平和高效能的前瞻洞察上。
其次,如果说研发是“配菜”,那么承接研发成果的“后厨”则是一汽-大众分散布局在全国的现代化制造体系。
遍布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的五大生产基地,正全面迈向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目前5大生产基地已全面建成“无废工厂”,其中4座国家级“绿色工厂”,3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座“近零碳工厂”(佛山、天津基地),1个PAS2060碳中和认证企业,是一汽-大众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证明。这些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的“标杆工厂群”,为每一辆下线产品的卓越品质提供了硬核保障。
品质的稳定,更离不开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质量至上”的行动准则下,从一颗螺丝钉的入厂,到历经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每一环节都执行着高于行业的严苛标准,确保交付的每一辆车都可靠耐用。
以电池安全为例,行业倡导的国标仅是“及格线”,一汽-大众执行的436项极限测试,在密封、抗冲击等关键项目上数倍严于国标。支撑这一高标准的是独特的组织保障,“质保部直接向总经理汇报,是独立的‘一把手工程’。”公司高管强调,“这确保了质量决策不受任何干扰。”
这种深入骨髓的德系造车基因,在造就了产品的传奇品质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在一汽-大众的全国制造基地传承下来。
在一汽-大众的一次内部活动上,一位员工曾组织一场从一代到八代高尔夫的独特方阵。行驶在队伍最前列的,是一辆1979年生产的高尔夫一代敞篷车——岁月仅在它的顶篷支撑杆上留下些许锈迹,整辆车依然能够稳健飞驰。
与此同时,一汽-大众强大的体系力,也体现在协同共进的供应链与人才体系上。
在供应链端,一汽-大众超越传统管理,坚持“赋能共生”。通过输出技术与标准,企业助力中信戴卡、福耀玻璃等本土伙伴成长为国际零部件巨头,共同构建了高效、坚韧、具备强大抗风险能力的生态网络。
在人才端,被誉为行业“黄埔军校”的一汽-大众,凭借完善的人才机制,不仅保障了自身体系的卓越运转,更持续为整个产业输送骨干,形成了强大的自我造血与持续进化能力。
从贴合本土需求的研发,到实现精准落地的制造,再到全周期的质量把控、全链的供应链协同,以及支撑一切的人才体系,一汽-大众的体系力从来不是“单点优势”,而是“环环相扣的价值闭环”。
正是这套体系,让3000万辆的规模不再是“偶然的数字”,而是品质与信赖的必然结果,更让一汽-大众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向“智造”进阶的鲜活样本。
转型新航程已启动
“油电”共进驶入智电时代的新赛道
累计3000万辆的产销规模,为一汽-大众奠定了新的发展起点。据悉,这家合资龙头企业的下一个明确目标,是凭借其深厚的体系能力与用户基础,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新赛道,建立起新的领跑者优势。
在战略层面,一汽-大众坚持“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加速电动化攻坚,通过深度布局与技术扎根抢占先机。今年3月,中德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汽-大众自2026年起将新增11款具有竞争力的全新车型(其中10款为新能源产品),全力推动企业智能电动转型升级。
在智能化领域,一汽-大众正将汽车从代步工具进化为更懂用户的智能伙伴。具体通过升级智能座舱、强化智驾辅助、构建万物互联来提升数字化体验,并建立用户共创机制,让市场反馈直接驱动产品与服务的优化迭代。
在格局升维上,一汽-大众致力于实现从“中国领军”到“全球赋能”的跨越。即一汽-大众不仅要做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更要做大众汽车布局全球智电时代的“先锋军”。
一汽-大众正积极探索并实践合资车企的出海新路径。
以首批整车出口海外市场为起点,它致力于逐步实现从“商品贸易”到“中国智造+全链路服务”的体系化输出。这不仅开辟了新的增长极,更证明其成熟的制造与质保体系,已具备服务全球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作为行业领军者,一汽-大众更将视野投向整个行业。它致力于将在绿色制造与数字化转型中验证的成功实践,转化为可复用的方法论与公共标准,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凝聚合力,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迈进。
写在最后:
从开创者到引领者,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是对其卓越“体系力”最有力的印证。它证明了,唯有将用户信赖、体系实力与产业责任协同并重,方能行稳致远。
此刻,这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站在3000万辆的基石上,一汽-大众正以归零的心态与进击的姿态,驶向智能电动的新赛道。生产线上的机械臂仍在精准挥舞,新的销量纪录在不断刷新——一汽-大众的精彩下一程,已经开启。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