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对于70后和80后来说,“4S店”这三个字,自带柔光滤镜。
那是中国私家车消费的启蒙年代,买车还是一件需要举家出动、充满仪式感的大事,而4S店就是那个年代的“苹果旗舰店”。
销售顾问穿着笔挺的西装,端上来的茶水冒着热气,休息区的电视里永远在循环播放着品牌宣传片,你在这里签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在为自己刚刚晋升的中产身份盖上一个官方认证的钢印。
甚至连那个元素周期表拉满的“新车味儿”,都是一代人关于奋斗和美好的集体嗅觉记忆。
到了90后眼中,这层滤镜开始褪色:大家意识到,在这里买车你得和销售斗智斗勇,提防各种金融服务费陷阱,还要警惕那些“为你好”的保养建议。
这么说吧,以前的4S店是妥妥的“苹果人”,现在更像“安卓人”,虽然它依旧庞大、权威且难以替代。
身份转变的B面,是“关停并转”成了主旋律。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过去三年超过8000家经销商选择或被迫离场,2024年,全年盈利的经销商占比仅为39%,超过四成的经销商都在亏钱,整个行业弥漫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绝望。
于是,一个“共识的雪崩”正在发生:代表未来的直营模式,正在将代表过去的4S店模式,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但其实新势力已经开始抛弃直营店了。
因为真不赚钱。
一家位于城市核心商圈的直营店,年租金和人力成本轻松突破1000万。当一个品牌有300家这样的门店,仅这两项固定支出就是每年30亿。
今年上半年,理想、蔚来、小鹏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分别为52.5亿元、83.7亿元和41.1亿元,同期分别交付新车20.39万台、11.42万台和19.72万台。
掏出计算器按一下:
52.5亿元÷20.39万台≈2.57万元/台
83.7亿元÷11.42万台≈7.33万元/台
41.1亿元÷19.72万台≈2.08万元/台
也就是说,你现在每买一台理想、蔚来和小鹏,车价里就有接近2-7万元变成了北京SKP、上海环贸的商铺租金以及那些妆容精致的销售顾问的工资和提成。
现在你该懂了,为什么新势力们一边喊着技术领先,一边却在财报里“血流成河”。
所以是这样:杀死4S店的并不是什么新势力,直营店也远没有到半场开香槟的程度,大家都在断臂求生。
要看懂这场崩盘的真相,我们必须撕开“直营”和“4S”的模式外衣,去审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更底层的商业变量——风险。
4S店的批量死亡,不是因为它不够高级了,而是因为它所处的那个“风险转移”游戏在新的牌桌上玩不下去了。
一个反常识的事实:对传统车企而言,它最核心的商业动作不是把车卖给消费者,而是把车“批发”给全国上千家经销商。
车子一出工厂大门,运进经销商的仓库,在厂家的财报上,这就算“已售”,漂亮的营收数字就诞生了。至于这些车最终能不能卖掉,以什么价格卖掉,那是经销商自己的事。
4S店本质上是传统车企的一种敛财手段,它把市场波动的风险完美地转移给了经销商。市场好,大家一起吃肉;市场不好,经销商就得自己扛下所有库存,用真金白银撑着。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4S店的服务口碑屡遭诟病,传统车企也迟迟不愿放弃它的根本原因——太省心,也太安全了。
而直营模式恰恰相反,它把风险全都主动揽收到了车企身上。
新势力为什么必须搞直营?不是因为它能让中国车主产生“这牌子应该挺牛”的观感,而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品牌,没有任何经销商愿意为你压资金去“进货”,为你承担卖不掉的风险。
都是被逼的。
从生产下线到交付用户,每一台车的所有权都属于新势力,商场里摆的展车和仓库里停的板车,全都是记在账上的“库存”,是随时都在贬值的“负债”。
这就是为什么,新势力的财务报表总是那么脆弱。
如果说库存风险决定了“谁能活下去”,那么品牌风险就决定了“能活成什么样”。
在4S模式下,车企和消费者之间隔着一个叫“经销商”的家伙,这个家伙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就是“利润最大化”。
结果,车企制定的服务标准和品牌理念,在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经销商的KPI而变形,“小病大修、过度保养”就是这种变形的产物。
你的抱怨和数据,也无法100%直接反馈给车企。
品牌体验的控制权,事实上是失控的。
直营模式就是为了拿回这个控制权。
每个门店、每个销售、价格、服务流程、优惠政策......全部由总部统一制定,全国一盘棋。用户的数据、反馈、投诉,会直接反馈给总部。
新势力赌的是什么?
赌的是在智能电车时代,“用户体验”和“用户数据”这两样无形资产的价值将远远超过“库存风险”带来的财务压力。它们主动揽收“库存风险”,就是为了换取对品牌和用户的绝对控制权。
当然,直营模式更明显的硬伤是,可以“优雅地买”却无法“方便地修”。
总不能在LV旁边做钣金喷漆吧?
反过来说,这是直营店的原罪,也是“销售体验”与“售后体验”的严重割裂。
对于用户,便利性巨大倒退;对于厂家,必须耗巨资在郊区建服务网络,最终又走回了4S店“重资产、位置偏”的老路。
你看,其实并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版本适应性的问题。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
4S店模式的好处是省心,把车批发给经销商,让他们自己花钱建店、招人、卖车,你只管生产和品牌宣传;坏处是你管不住他们,他们今天为了冲量打价格战,明天为了赚钱搞“过度保养”,把你的品牌形象搞得乌烟瘴气,你和真正的车主之间,隔了一堵墙。
直营店模式的好处是你说了算,价格全国统一,服务标准一样,用户数据全在你手里;坏处是太烧钱了,每个月的店面租金和员工的工资像个无底洞,市场一不好,你可能连裤衩都亏掉。
如果你是车企老板,怎么选?
这时候你肯定会想“有没有折中的办法”?就是那种既能让我说了算,又不用我自己掏那么多钱的。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到“战略”高度,你会发现这场战争真正要决出的并不是哪种模式能赢,而是谁更能赢得用户的信任。
消费者真正想消灭的,从来不是“4S店”或者“直营店”这个名字,而是背后的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服务割裂的体验。
不管渠道如何演变,任何换汤不换药,不能根除这些“病因”的模式,最终都会被用户用脚投票,直接送进火葬场。
无论是4S店还是直营店,要么管不住,要么养不起,以至于社交媒体上存在一种猜想:缝合怪。
首先,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搞几个直营店,但它的KPI不是卖了多少台车,而是跟奢侈品站在一起,把品牌的“逼格”撑起来,然后看看这个月有多少潜在用户过来打卡。
其次,在城市的主流汽车商圈和次中心,大规模铺开“代理制”。
这是介于4S店和直营店的中间路线,车企出货,经销商出场地和人,只赚服务费。
这么一搞,所有角色都变了。
对车企来说,虽然库存压力回到自己身上了,但拿回了最重要的定价权,再也不怕经销商乱打价格战,用户数据也直接到手,离用户更近;
对代理商来说,虽然只能拿固定的服务费,但“轻资产”模式运营省去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去“进货”的压力,风险小了很多,生意模式也变得简单,专心搞好服务就行;
对消费者来说,虽然没法砍价了,想等年底冲量捡个大便宜也没门儿了,但价格透明,再也不用跑断腿去跟不同的4S店斗智斗勇砍价,因为全国都一个价。
车企拿回了控制权,承担了库存风险;代理商放弃了暴利,换来了经营稳定。
相当于把权力、风险和利润重新分配。
到了广大三四五线城市,收编本地的经销商集团,车企输出品牌和产品,经销商负责渗透和交付。
最后,用一个统一的App集中调配,无论前端的店面长成什么样,下单、付款、预约服务,全部通过官方App执行。
这套打法不够性感,甚至有点鸡贼,但足够务实也足够狠,虽然不符合原教旨主义者的审美,但这恰恰说明,渠道的战争已经彻底撕下了“用户体验”和“品牌理念”的温情面纱,回归到了“成本”与“效率”这两个最冰冷、最真实的商业词汇上。
江湖车评:
争论哪种模式更“先进”,有意义但也没有意义,因为这场战争打到最后,你会发现用户根本不在乎你前端是“苹果”还是“安卓”,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用一个舒服的价格享受到一个靠谱的服务。至于车企,追求的目标始终是“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把车卖出去,同时让用户觉得舒服和信得过”。
把这段内容理解透了,能活下来的赢家自然就出现了。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