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双碳”愿景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主线的背景下,跨国车企如何走出“在华可持续”的真正路径?10月31日,在梅赛德斯-奔驰举办的第13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上,给出了铿锵有力的答案。
生产全新梅赛德斯-奔驰纯电CLA的前驱车工厂获《ISO 14068-1:2023实现碳中和核查声明》、启动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公益合作,对五大国家公园实现完整公益覆盖、与清华大学合作,探索本土化的闭环回收体系指导方案、不断探索车网互动等能源管理前沿技术,进一步平衡能源供需……
从生产链到产品,从能源系统到人才教育,从生态保护到面向未来技术储备,不难发现,这一连串动作折射出的不仅是梅赛德斯-奔驰布局中国市场的商业逻辑,更是展示出与中国绿色发展目标深度同频的战略选择。

如果要说本次对话会上最具意义的一项成果,无异于北京奔驰前驱车工厂获得《ISO 14068-1:2023实现碳中和核查声明》认证,在中国汽车制造工厂中,这是第一例。
与传统碳中和声明相比,这项认证强调“减排优先,抵消从严”,标准显著提升。这意味着跨国车企越来越无法只靠采购绿证或碳抵消“买来绿色”,而是要切入生产端真实减排。
根据公开数据,该工厂2024年较2023年减排近2.2万吨CO₂e,相当于近120万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碳效果可观。而在北京与福建两大基地,奔驰的绿电应用比例也已站在行业头部位置,其中福建奔驰100%使用绿电,北京奔驰2024年采购绿电超3亿度,占总量约60%,同时单车生产碳强度同比下降38%。

当跨国企业的生产体系开始追求本地绿色化,其实折射出的是一个全新的转型信号,那就是绿色制造已成为全球竞争格局的新底座,今后不再是品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由选项”,而是必行之举。
事实上,梅赛德斯-奔驰早就确立了“最晚到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在整个价值链和车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净碳中和”愿景,而即将上市的奔驰纯电CLA便是这一愿景下的落地实践。
这款产品配备800伏电驱系统和同级独有的两挡变速箱,具有高达866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百公里能耗仅10.9千瓦时,每一处创新都在强调“能效就是硬通货”的绿色价值理念。
相比产业端的成绩,梅赛德斯-奔驰公益合作的最新成果同样颇具亮点,随着此次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启三年合作,其已正式实现对首批五大国家公园的公益覆盖,站在行业角度看,梅赛德斯-奔驰这一本地化举动,实际是一种与国家生态战略对齐的CSR升级,而非传统式“单点捐助”。
与此同时,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还致力于推动“碳中和人才教育”,引入清华大学、国际气候平台等资源,通过支持气候行动,从环境保护延展至绿色人才生态培育,进一步深化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长期主义者的选择。对于跨国企业的CSR发展而言,梅赛德斯-奔驰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当然,可持续模式的价值,不只体现在车本身,还在于融入能源系统。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研发中心启动的车网互动系统(V2mG)试点,便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值得跟踪的新视角。
如今,电动车正逐渐从“耗能体”向“能量管理者”转变,当智能调度将充电时间转移至绿电高输出期,并在需求高峰反向供能,电动车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开始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它可能不再是电网的负担,而是会成为平衡能源供需的缓冲器。
要知道,这一思路其实与中国正在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相呼应,长远来看,该模式或将成为车企可持续竞争能力的新赛点。

如今,在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跨国车企其实正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本土品牌崛起、另一方面智能化差距缩小,再加上供应链绿色升级要求不断提升,都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挑战。
然而,梅赛德斯-奔驰这次战略动作的落地,让市场看到了跨国企业的前瞻视角和完整的全局思考。在制造端,选择绿色能力本地化,在技术端,选择与中国供应商深度对接,在社会端则“贡献中国”,以生态保护的方式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所以对跨国车企来说,中国绝非一个简单的增量市场,而应该是他们眼中能够共同探索可持续未来的伙伴,而随着不断升级产业变革,跨国车企身上的那枚豪华标签也有了新的定义,那就是绿色转型的领导力。
因此,站在中国车市进入深度淘汰赛的当下,谁能够真正把可持续写进产业能力与商业竞争力,谁就能赢得下一程,梅赛德斯-奔驰显然已经走在了最前端。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