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不要只看暴跌99%。
秋日的阳光斜洒下来,在上海淮海路的红砖墙面投下斑驳光影。悬挂于墙上的“PORSCHE”字样,在光晕中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人们的目光很容易被橱窗内的两个身影牢牢锁住——被誉为“风冷绝唱”的911 Carrera(993),线条依然优雅;身披经典马天尼涂装的勒芒冠军战车936/77 Spyder,只需一眼便能将人带回到血脉偾张的赛场。
这一刻,橱窗上方“无可替代”四个字不再抽象,而是化作了眼前这些历经时光淬炼仍熠熠生辉的工业艺术品。

在这个被电动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在中国这个许多传统价值都被重新定义的市场,保时捷选择用这样一个空间,提醒着人们什么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
此时再看数日前保时捷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会发现其中的惨淡放在这个豪华跑车品牌76年历史的维度,不过只是暂时性低谷罢了。
01
虽贵为大众汽车集团的“利润奶牛”,但保时捷在今年第三季度亏损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创1991年上市以来最大单季亏损。
受此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营业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99%。
这意味着前三季度保时捷单车利润不足200欧元,而去年同期单车利润仍高达1.8万欧元。

「图片来源:保时捷官网」
保时捷将这一业绩大幅下滑归因于产品战略重组、中国豪华车市场面临挑战,以及美国进口关税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
但在这家精心打造的品牌快闪空间内,笔者感受到的远不止这些表面原因——这是一场关于灵魂的挣扎,是一个传奇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寻找方向的旅程。
电动化转型的巨额投入、中国市场的消费降级、全球贸易壁垒的成本压力,同时面对这三场“战争”,保时捷恐怕从没如此艰难过。
02
数据显示,保时捷前三季度营收268.64亿欧元,同比下滑5.95%;累计交付新车22.16万辆,同比下降5.98%。
其中,曾经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下滑幅度尤为明显,三个季度仅交付3.22万辆,只有北美市场的一半,同比下滑25.61%。

「图片来源:保时捷官网」
与此同时,保时捷在电动化领域的投入却持续增加。
保时捷曾公开宣布,在2020-2024年间投入约100亿欧元用于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今年3月,又追加8亿欧元投资,用于产品研发、软件服务和电池技术。
03
对于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有分析指出,问题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投入的方向。
保时捷的电动化车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在50万至100万元价格区间,如蔚来、理想、鸿蒙智行甚至小米等中国本土品牌已经推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相比保时捷,这些中国新势力在智能化、本地化服务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优势。

不久前,一位保时捷车主与笔者攀谈时坦言:“我肯定更喜欢保时捷的操控与质感,但不得不承认,家里的蔚来在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方面完胜。而且,中国品牌的OTA频率之高、服务响应速度之快,是保时捷难以相比的。”
04
保时捷可能自己也在反思,求规模是否正确?电动化策略是否正确?
过去十余年,保时捷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销量从2013年的约16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超30万辆,几乎翻了一番。
这种增长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也让品牌价值面临被稀释的风险。

豪华品牌始终面临一个悖论:规模越大,独特性越低。
当保时捷变得随处可见,它的品牌价值就会随之下降。这在经济环境向好时或许问题不大,但在经济下行阶段,消费者便会质疑其品牌溢价的合理性。
05
这就像保时捷在中国遇到的挑战。
中国消费者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理性。过去,保时捷的徽标就足以说服很多人支付溢价。但现在,消费者会仔细对比配置、服务、智能化水平……
现如今,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的保时捷,或许正迎来触底反弹的阶段。
历史表明,保时捷曾在多次危机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保时捷一度濒临破产,但通过聚焦核心车型、优化运营效率,最终实现复苏,并成为全球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06
保时捷已经开始行动。
除了品牌传播策略的调整,在产品层面,保时捷宣布将放慢电动化转型的步伐,且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80%的目标不再适用。

同时,保时捷将继续开发内燃机车型,包括对现有发动机的升级换代。另外,原计划为纯电动的全新旗舰SUV(代号K1),将率先推出燃油和插电混动版本。
保时捷的动作,当然是基于财务业绩与电动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但同时,保时捷或许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何为无可替代。
07
都做电动车,而且内燃机时代那些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马力,电动化时代都变得廉价起来。
如果仅讨论这些,很多企业可以分分钟将保时捷替代,如今这个时代很容易让人失去定力,保时捷又该如何找回自己的定力?
汽车不只是一个PAD加四个轮子,保时捷要做的就是,重新发现如何带给驾驶者快乐。这样看来,保时捷根本没把小米当回事儿。

不是通过更大、更多的屏幕,更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甚至都不是可以用参数标出的马力、扭矩和零百加速,而是线性的油门响应、精准的转向,又或座椅的包裹感……
那些无法简单用数据衡量的东西,才是保时捷真正的灵魂。
08
调整关键期的保时捷,迎来了新掌舵人——迈克尔·莱特斯(Michael Leiters)。
这位曾先后就职于法拉利和迈凯伦的技术型高管,时隔12年重回保时捷,肩负起重塑保时捷辉煌的重任。
莱特斯的到来,似乎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电动化时代,保时捷要将“极致体验”和“品牌独特性”重新置于战略中心。
09
莱特斯的履历,堪称为现阶段的保时捷量身定做。
在法拉利任首席技术官长达8年,曾主导混动超跑296的开发工作,深谙如何将电动化与性能、设计、奢华融为一体。

在迈凯伦,他更是直面过超跑品牌在小规模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难题。这些经历,正是当前保时捷亟需的宝贵经验。
走马上任的莱特斯面临的核心挑战,不是简单地推出一款畅销电动化车型,而是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保时捷的徽标出现在一辆电动化产品上时,它必须提供哪些其他品牌都无法提供的独特价值?
莱特斯的课题已经超越了财务业绩本身,而是直指保时捷品牌灵魂,如何在追求销量规模的同时,守护那份让保时捷之所以是保时捷的稀缺性。
10
有分析认为,莱特斯的上任,预示着保时捷产品战略可能迎来一场价值层面的回归。
他在超跑品牌获得的管理经验,也许能帮助保时捷不再与主流电动车厂商进行同质化竞争,而是专注于打造无可替代的“保时捷式驾驶体验”。
即便是电动化,但车辆的底盘调校、转向反馈、车身动态以及人车沟通的质感,也可以做到像内燃机时代那样的行业标杆水准。
  
这就如同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与快闪中心内那些传奇车型的强烈反差。
那些经典车型的设计手稿、墙壁上挂满的老照片,这些跨越了半个世纪留下的荣耀,是莱特斯治下的保时捷要守护传承的珍贵遗产。
无论将来保时捷的电动化进程是继续放缓又或提速,莱特斯需要做的都是一次精妙的“基因移植”,将保时捷的灵魂注入电动化的躯体。
Views of AutosKline:
保时捷快闪空间内,一座由多款保时捷车型尾翼构成的双螺旋雕塑,静静矗立在通往二楼的楼梯旁。这些曾经在赛道上撕裂空气的翼片,此刻以如此艺术的方式重组,诉说着保时捷从未忘却的赛道基因。
当下保时捷的困境折射出整个传统豪华汽车行业的共同挑战: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趋势,那些百年积淀的机械魅力是否还有价值?
保时捷需要找回的不是规模,不是利润率,而是那种让它在75年间屹立不倒的定力——知道自己是谁,为何存在,为谁而造车。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内容参考素材源自上市公司公告和行业公开信息(相关公司和机构应有义务对其真实性负责);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