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文丨魏薇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千呼万唤始出来。
千问,犹如阿里的“伟哥”,又一次让这家互联网公司再展雄风。
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推出“千问”项目,面向公众上线其APP公测版。
这款APP以近乎“通义换皮”的姿态重回阿里C端AI舞台中央,外界的困惑多于期待。既然已将夸克抬为AIToC战略入口,为何又突然调转船头?
外界看似反复的战略调整,绝非简单的产品更名或内部权力洗牌,而是阿里在AI入口商业范式重构节点的紧急防御,更是对行业竞争格局突变的应激反应。
其核心答案,藏在“入口价值”的重新定义与对手的跨界突袭中。
01 从“工具入口”到“商业闭环入口”的质变
阿里最初押注夸克,遵循的是传统互联网的入口逻辑:
以1.5亿月活、年轻用户基数为底盘,通过“AI超级框”改造,将搜索工具升级为AI交互入口。
这一战略的合理性在于,夸克已积累成熟的用户心智与流量基础,理论上是AI功能落地的最优载体。
但问题的关键的是,行业对“AI入口”的定义已在短时间内完成迭代。
从单纯的“信息交互入口”进化为“商业闭环入口”,而夸克的产品基因恰好卡在了这场迭代的夹缝中。
夸克的核心心智是“高效搜索”,即便叠加AI对话功能,其场景边界仍局限于“信息获取”。

而豆包的突破性在于,它跳出了工具属性,将AI打造为“需求-决策-交易”的全链路载体:用户咨询护肤、家电等问题时,系统直接推送抖音商城商品卡片,实现“问答即导购”“交互即交易”。
这种模式下,AI不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串联内容、流量、交易的核心枢纽,其商业价值远超单纯的信息分发。
阿里的战略转向,本质上是对这一范式变化的被动适配。
夸克受限于“搜索工具”的心智锚定,难以承载“商业闭环”的重任——强行在搜索场景中植入电商链路,既违背用户使用习惯,也会稀释其核心优势。
而“千问”作为独立的AI品牌,无历史场景包袱,天然具备承载“问答-推荐-交易”全链路的可能性,这正是阿里焕新它的核心考量:
不是否定夸克,而是需要一个能与豆包直接对标的“商业型AI入口”。
02 被豆包激活的“生态防御战”
如果说范式迭代是战略调整的底层逻辑,那么豆包的快速崛起则是直接的触发按钮。阿里的焦虑,本质上是生态优势被跨界冲击的焦虑。
当抖音系通过豆包打通“AI交互-内容场景-电商交易”的链路,阿里最核心的电商基本盘正面临新的流量分流风险。
在传统电商格局中,阿里依靠淘宝、天猫的供应链优势,占据“搜索式购物”的主导地位;而抖音凭借“兴趣电商”崛起,抢占“发现式购物”市场。
但豆包的出现,创造了第三种购物模式:需求式购物,用户无需主动搜索商品,也无需被动接受推荐,而是在表达需求(问答)的过程中自然完成消费决策。
这种模式绕开了传统电商的流量入口,直接在需求端建立连接,对阿里的威胁远比单纯的流量争夺更为深远。

更值得警惕的是,豆包的生态协同效应正在形成:抖音的内容生态为AI提供场景素材,电商体系为AI提供交易承接,本地生活、团购业务则进一步拓宽场景边界。
反观阿里,虽然拥有淘宝、支付宝等超级APP,但各业务板块的数据与场景长期处于相对割裂状态。
通义此前虽为阿里系大模型,但未能有效打通内部生态,导致其AI功能多停留在工具层面,缺乏商业闭环支撑。
焕新“千问”,本质上是阿里启动的生态整合紧急预案:通过一个统一的AI品牌,串联淘宝的供应链、支付宝的支付体系、本地生活的服务资源,构建属于阿里的“AI商业生态闭环”。
这场调整的核心诉求,是阻止豆包在“需求式购物”赛道形成垄断,守住电商基本盘的流量入口。
03 夸克与千问,非此即彼
外界担忧的“夸克定位动摇”,或许是对阿里战略的误读。从阿里的组织调整逻辑来看,夸克与千问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形成“分工协同”的双入口格局:
夸克聚焦“高效信息获取”场景,巩固工具型AI入口的基本盘;千问则主攻“深度需求满足+商业转化”场景,打造生态型AI入口。
这种布局,既避免了内部资源内耗,也实现了对不同用户需求的全覆盖。
夸克的核心优势仍不可替代:1.5亿月活用户构成的流量池、年轻用户的AI接受度、成熟的搜索技术积累,使其在“短平快”的信息查询场景中具备天然竞争力。
而千问的使命,是承接那些更复杂、更具商业价值的需求。

例如旅游规划、家电选购、护肤方案等,这些场景需要更长时间的交互,也更适合植入商业转化链路。两者形成互补,共同构筑阿里的C端AI防御网。
但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阿里能否打破内部的数据与场景壁垒。
此前通义的遗憾,在于未能有效联动淘宝、支付宝等核心业务;如今千问要想成功,必须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让AI能够调用阿里生态内的商品数据、用户消费数据、本地生活服务数据,实现“问答即服务”“交互即交易”的闭环。
否则,即便换了品牌名称,千问仍会重蹈通义的覆辙,沦为一个孤立的问答工具。
AI入口之争的本质是生态协同之争。
阿里换新千问的动作,为整个行业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
C端AI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的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
AI入口的价值,不再取决于模型的参数规模或问答准确率,而在于能否串联起足够丰富的场景、足够完善的供应链,以及足够便捷的交易链路。
豆包的成功,并非单纯因为产品体验更优,而是因为它诞生于抖音的生态土壤。
要知道,内容场景为AI提供了需求触发点,电商体系为AI提供了商业落脚点,两者形成的协同效应,是独立AI产品难以企及的。
而阿里的战略调整,正是试图复制这一逻辑,将千问打造成阿里生态的“超级连接器”。
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这场入口之争的终局,将是“生态型AI”对“工具型AI”的淘汰。
未来能够存活的C端AI产品,要么像豆包一样,深度嵌入成熟生态,形成“场景-交互-交易”的闭环;要么像夸克一样,聚焦垂直场景,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入口。
而那些既无生态支撑、又无场景壁垒的独立AI产品,终将在竞争中被边缘化。
阿里的“千问焕新”,是一次迟到但必要的战略调整。
它标志着阿里终于认清了C端AI的竞争本质,也意味着行业的AI入口之争进入了更激烈的生态博弈阶段。
千问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阿里能否打破内部的组织与数据壁垒;而这场竞争的结果,将不仅决定阿里在AI时代的行业地位,更将重塑整个互联网的流量与商业格局。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