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艾伦·马斯克,前不久在接受英国汽车杂志《Auto Express》专访时,说出了自己的预想,电动汽车未来的续航里程有望达到 500 英里 (约 804 公里)。不禁让人怀疑特斯拉使用了什么魔法,毕竟国内新能源车型普遍维持在300公里左右。
提到续航里程,新能源电池是一个永远不能回避的问题,相比于新能源汽车的其他部件,电池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时候学物理常识都知道,想要一个用电设备延长使用时间,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电池容量(毫安时),不管是更换容量更高的电池还是多粒电池并联方式,都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并不是依靠电池的堆积就能解决新能源续航里程问题的,在固定的单位体积下提升容量,意味着重量也要增加,所以新能源汽车要复杂许多。
新能源电池最大的不同就是类型不一样,每个汽车品牌会根据自己车型的定位,来选择不同的电池,所以就有了市面上常见的18650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子电池,三元锂电池等等。
之所以会有不同种类的电池类型,主要是它们之间的性能各不相同。比如说充电寿命、电池容量等等。
新能源车型最值钱的部分是电池,关于电池成本,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类型不一样,其内部化学成分也不一样,所以很难说清楚这三种电池到底怎么定价。不过各国在电池定价问题上,都有不少的信息资料,在参考了一些电池信息之后,得到了两个数据:
1.动力电池平均成本为227美元/kwh,约合人民币1500元/kWh;
2.2016年中国动力锂电池成本或超1192元/kWh。
取两者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到约1300元/kWh,根据上图三款车的电池容量,我们就可以粗略算出电池成本所占比。仅供参考。
从上表可以发现,售价最贵的特斯拉,电池成本所占比最小,那么多钱去哪里了?
首先是补助问题,在新能源补助目录里面,只有使用国产电芯的厂家能得到不同比例的补助,而松下、索尼等企业是得不到的,没有得到补助的特斯拉显然会贵一些。
其次是电池管理系统的耗资,18650钴酸锂电池有着较高的续航里程,但是其稳定性很差,为了提升安全性,它的电池管理系统尤为先进,比如说特斯拉电池组里面设计了冷却系统。针对特斯拉而言,稳定的电池也能降低成本。
今年特斯拉发布的Model 3最大的看点是,使用了自家生产的21700电池代替松下的18650电池,成本方面降低了30%。性能上与18650电池相比,21700电池的能量密度由250wh/kg提升到300wh/kg。能量密度的提升减少了电池组内部单粒的个数,能有效控制电池之间的焊点,提升稳定性的同时,还为内部冷却系统节省了成本。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Model 3是现阶段最便宜的特斯拉车型。所以说电池是制约新能源价格的主要原因。回到国内看看电池生产家,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众多,除比亚迪外拥有自己的电池生产线外,大多数车企均是采购方式,很不利于成本控制。
此外,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虽名列世界第一,但新能源电池生产及供货商还存在各种问题。根据2017年1月1日实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到2020年,将完全取消个人购纯电动汽车补贴。这意味着新能源车将面临着更突出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对于国内而言,将来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
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一半来自电池,降低电池成本看似是破解新能源成本过高的关键,其实还有多种途径。
1:整合工厂与车厂之间的合作。特斯拉放弃松下使用自家工厂生产的电池已经说明问题了,国内应建立固定的合作对象,这样产品在匹配度上会大大提高,促进成本的降低。
2:提高技术,加大规模化生产。现阶段政府对自主品牌新能源还是有扶持的,利用现有政策来完善、提升技术,可以保证产能的同时,降低平均成本。
所以说新能源发展是多方面的,依靠电池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是需要汽车厂商、电池厂商和政府的相互帮助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是很有优势的,可以看到不少自主品牌车型的续航里程,或多或少有了提升,其实电池与续航里程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价格关系。其实在此之前,威马汽车已经公布了自己量产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等速最高续航600公里,综合工况450公里。所以说电池成本还有技术问题等这些事情,在未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018年威马量产下线,这就意味着,我们距离800公里又近了一步,相信用不了几年自主品牌新能源就能突破这个瓶颈。
如今各国生产锂电池的技术路线相差不大,生产水平也相差不多,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及政府的鞭策,投资者、经营者的观念将转变,不久的将来,我国或许也会出现超级电池工厂。到那时候,成本低、续航长、寿命长的新能源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