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增程、AI、未来出行,这三个关键词就能概括今天下午的小鹏 AI 科技日。
今天下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登台,第一个关键词就是「面向全球的 AI 汽车」,纯电+增程两条动力路线就此诞生,也就是「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
增程动力系统 430 km 纯电续航,综合 1,400 km 续航能力,横置四缸增程器只增加 1 dB(A)的噪音,93.5% 电驱 CLTC 效率,同轴电驱体积减少 30%,这就是小鹏增程系统的关键数据。尤其是纯电续航能力,基本达到了市面上主流增程车型的 2 倍。
在 AI 方面,小鹏的布局则是「新」全栈自研,也就是云端、模型、芯片、硬件全部拥有自研技术。对于智能驾驶而言,轻地图、轻雷达、重算力就是未来趋势,何小鹏预测,到 2030 年,车端的 AI 算力需要 10,000 TOPS。
也正因此,40 核 CPU 的小鹏自研图灵芯片流片成功,小鹏 NGP 已经跑在了这颗芯片上。在云端,小鹏规划 2025 年云端算力将达到 10 EFLOPS。
谈到未来出行,针对短途出行的陆地航母飞行体已经完成适航合格证申请受理,今年 12 月就将开启预售。面向更长途出行的飞行器也以视频形式亮相,与汽车三电、智驾同源的飞行器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近。
小鹏的人形机器人 Iron 也是重要一环,身高 178 cm,体重 70 kg,具备 62 个自由度,这让 Iron 的各种动作更像人类。而目前,Iron 已经进入小鹏广州工厂,负责 P7+ 的部分生产工作。
和往年不同,连续 5 年在 10 月 24 日举行的 1024 科技日,今年推迟了几天,同时也顺应潮流改名为小鹏 AI 科技日。然而不变的,则是小鹏的 1024 精神内核,举办地也回到了 CEO 何小鹏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
从 2018 年交付第一辆车,小鹏的纯电路线坚持了 6 年,小鹏如何讲好增程故事?以智能为核心的小鹏,面对 AI 时代来临,下一个十年又要怎么走?在今天下午何小鹏接近 2 小时的演讲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小鹏增程来了
开场时,何小鹏回忆:十年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只有 0.4%。而到了十年后的今天,新能源车的月度渗透率最高达到了 53%。
面对下一个十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何小鹏认为一定是汽车和 AI 的结合。因此,小鹏如今的定位是「面向全球的 AI 汽车公司」。
其中,面向全球,意为不局限中国市场,而是要走向全球市场。根据统计,小鹏在丹麦高端车型中销量第二,以色列所有新车排名第八……何小鹏说,小鹏会从欧洲开始,走向全球。
按照小鹏的规划,2025 年小鹏将进入 6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 300 家以上的海外售后服务网点。
在 AI 汽车方面,小鹏宣布了自己的 5C 超充电池和增程计划,纯电和增程两条路线,共同构成「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
首先是小鹏 5C 超充 AI 电池。在快充能力上,这块电池可以实现峰值充电功率 540 kW,或者换算成 1 秒充电超过 1 公里,12 分钟充电就能达到 80%。同时,电池的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最高电压 821 V。
不过,发布会现场何小鹏将 5C 快充和 iPhone 快充能力进行对比,实在是胜之不武。毕竟,一直以来 iPhone 的充电能力并不激进。
在用户关心的电池安全和电池衰减问题上,小鹏为这块 5C 电池设计了更强的防护装甲,可以抗 20 头成年大象的压力;采用电化学阻抗芯片,让电池寿命提升 30%,可以用车 7 年,电池衰减不到 10%。
电驱方面,小鹏推出了新一代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有这样几大优势:
节省 60% 的碳化硅的同时,增加了 10% 的输出功率。
体积减少 30%,为后排增加一拳乘坐空间,重量降低 7.5%。
电驱 CLTC 效率 93%。
新款车型在用上这款电驱之后,能耗理论上会更为显著地降低。
在充电站建设上,小鹏自营超充站已经上线运营 1,307 座,自营站总数达到 1,641 座。同时,小鹏 S5 液冷超充站已经开始建设,最高充电功率 960 kW。配合 5C 电池,可以实现每秒超过 1 公里的补能速度。明年,小鹏的 S5 液冷超充站也将在海外市场建设。
基于以上的优势,小鹏的增程系统来了。有这样几个关键数据:
纯电续航 430 km,综合续航 1400 km。
带有涡轮的横置四缸增程器,现场公布的图片没有布置前电机。
增程器启动只增加 1 dB(A)的噪音,让人难以察觉到增程器的存在。
5C 电池和快充能力、新一代碳化硅同轴电驱全都有。
AI 动力,根据路况识别铺装、爬坡、泥泞等路面,智能切换增程/纯电系统。
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增程动力的车型纯电续航在 200 公里左右,充电能力 2C 上下,还有不亚于普通发动机的震动和噪音。小鹏的增程系统纯电续航翻倍,充电能力翻了一倍不止,还能做到增程系统的静音,技术能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根据规划,小鹏的增程系统未来也将在全球普及。
「新」全栈自研
同样是今天下午的开场阶段,何小鹏回顾:在六、七年前,他第一次见英伟达 CEO 的时候,何小鹏完全没想到,一个卖游戏显卡的公司,能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市值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这是因为,英伟达没有局限于做游戏显卡,而是有更高的视角——AI。
小鹏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正在将云端、模型、芯片、硬件四个领域全部自研,这就是小鹏图灵 AI 智驾体系(NGP),何小鹏称之为「新」全栈自研。
首先是云端大模型,小鹏与 OpenAI 拥有同源的训练框架,拥有「时间+空间」的理解能力。数据量和训练量达到了车端的 80 倍,而在强化训练之后,车端大模型的上限将会大幅提升。到了明年,小鹏已经规划 10 EFLOPS 云端算力进行训练。
何小鹏在现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规则时代,模型训练像是闭门造车,自己学习;本地小模型时代,则像是有老师教授课程;而在云端大模型时代,则是有互联网、老师等共同授课。最终效果上,一定是采用云端大模型的更好。
事实也是如此,在过去三个月内,小鹏的车端大模型让体验提升了 4 倍。
到 2025 年,目标是实现百公里接管一次。现场 PPT 中有一行英文小字非常醒目,小鹏将以 L2 的硬件,实现 L3+ 的用户体验。
到 2026 年,在今年已经实现的轻地图、轻雷达的基础上,小鹏加入了更重要的指标——重算力。届时,小鹏将实现部分场景的无人驾驶,解决 99% 的极端问题。
何小鹏预测,2030 年的汽车大概需要 10,000 TOPS 的算力。如今,一辆汽车上最贵的芯片成本要 1,000 美元,造一辆汽车需要 5,500 颗芯片。
这样的成本压力是所有汽车厂商需要面对的,小鹏的方案是自研专用芯片。
何小鹏说,任何一家做芯片的公司,其实都是为很多个行业做芯片,很少为某一个方向做定制芯片,因此大量的通用算力被浪费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鹏自研了图灵芯片。
现场,我们也看到了这颗芯片的真身,它的封装尺寸真的不小,相比一块 Apple Watch Ultra 还要更大。
小鹏图灵芯片拥有 40 个 CPU 核心,可以最高运行 300 亿参数量,2 个 NPU 单元,2 个独立 ISP。
图灵芯片的进展也是令人欣喜的,今年 10 月,小鹏图灵 AI 芯片已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驾功能,仅用 40 天就完成了 2,791 项功能验证,60 天时间完成 NGP 验证上车。这颗芯片的应用场景也并不局限于汽车,小鹏的飞行汽车、AI 机器人同样会用到这颗芯片,并且算法同源。
何小鹏并没有公布这颗芯片具体的算力数据,他说专用芯片的算力数据并不好和通用芯片的算力进行类比。但他说,一颗图灵 AI 芯片的有效 AI 算力可以达到三颗英伟达 Orin X 或者两颗特斯拉 FSD 芯片的水平,而这一颗芯片未来可以同时驱动智驾和座舱的大模型。
此外,小鹏的沧海底座也在此次科技日亮相。这是一个面向 L4 场景设计的 AI 汽车神经系统。它架构的底层是中间计算 SoC 和 AI SoC,通过共享内存以及统一中间件 X-Band,最终实现 AI 的应用。
基于沧海底座,总通讯带宽可以提升 33 倍、摄像头出图能力提升 12 倍,哨兵模式下的能耗减少 72%。
参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疗效」,这方面重磅落地的车型就是小鹏 P7+,这款车即将在明天下午上市。
随着 P7+ 的上市,小鹏针对老车主推出了硬件升级的众筹计划,其中:
单 Orin 车型升级到双 Orin 芯片,支持城市 NGP、AI 代驾等功能,智驾能力相对 Max 车型会差一点,但基本相同。
配备 820A 座舱芯片的车型升级到 8295,车机流畅度提升
以上两个硬件升级都需要用户付费,从 11 月 11 日至 12 月 12 日,小鹏会启动芯片焕新计划的众筹。
除了量产的 L2,小鹏也正在推进 L4 自动驾驶的落地。首先在硬件上,小鹏将为 L4 自动驾驶车配备线控转向,这也就意味着,方向盘可以在不用的时候拆下或者收起来。
在车型布局上,则有一个 Ultra 车型正在研发中,这款车具备最大 3,000 TOPS 的算力,同时具备 L4 自动驾驶的能力。
在智能座舱的未来规划中,AI 依然是最核心的内容。
在硬件上,小鹏天玑 AIOS 采用两颗芯片,实现 AI 算力 20 倍的提升,在不远的将来,百亿参数大模型将会上车,将自研的「GPT-4o」的能力放进座舱。何小鹏说,百亿参数量级的大模型上车有三大优势,一方面,交互速度够快,另一方面,保护隐私,此外,还会降低网络使用成本。
未来十年的出行
小鹏 AI 科技日开场时,何小鹏还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下一个 100 年内,人类一定会走出地球。」
小鹏产品层面的规划并没有那么遥远,而是瞄准了未来 10 年能够落地的产品: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
此前已经亮相多次的小鹏「陆地航母」飞行体目前已经完成适航合格证申请受理。在下周的珠海航展上,这一飞行体将全球公开首飞,到今年 12 月正式启动预售。
可是,开飞机哪有那么简单?何小鹏说,飞行体采用单杆驾驶模块,只要会开汽车,在 5 分钟之内就能完成上手,3 个小时之内就能出师。
何小鹏说:「我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也上去飞。第一次飞,你可能会怕,一旦适应,你会体会到不一样的飞行快感。」
也正因为操作简单,这一飞行体的飞行姿态也简化了很多,何小鹏说,比如就不能斜着飞。这也是保证了飞行安全。
同时,何小鹏也要求小鹏汇天高管团队在交付之前累计飞行里程必须超过 5,000 公里,大概是 200 - 300 次。
根据规划,到了 2026 年,「陆地航母」的飞行体有望实现一键报备就能起飞。
跨城市长途飞行也在小鹏的规划中。小鹏汇天高航速长航程飞行器同时亮相,这架飞机可以垂直起降,具备固定翼。同时,也采用鲲鹏动力同源,实现 360 km/h 以上的航速和 500 km 以上的续航能力。
谈到人形机器人,何小鹏说,做 AI 机器人比做 AI 汽车更难,早期造车的时候,业内认为 100 亿就够了,结果不够。而到了今天,没有 500 亿投入,根本做不好 AI 机器人。
今天,小鹏最新一代 AI 机器人 Iron 亮相。目前,小鹏 Iron 已经在广州工厂初步实践,小鹏 P7+ 生产中的部分岗位已经是机器人在操作。
何小鹏还将自己在工厂里拧螺丝的照片和机器人拧螺丝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调侃道:「机器人拧螺丝可能比我更好。」
根据规划,小鹏明年三季度将开放工厂参观,之后会让 Iron 进入更多工厂岗位,还规划进入门店。
不过遗憾的是,今天小鹏 AI 科技日的现场,我们只看到了陆地航母和飞行体,更长航程的飞机,以及机器人 Iron 都没有亮相,只有视频和图片。
写在最后
作为一年一度的小鹏技术前瞻大会,今年的小鹏 AI 科技日在 AI 汽车、AI 机器人及飞行汽车等各个领域秀出了肌肉。也正是小鹏在 AI 领域更为深度的布局,让这家汽车领域的新势力能够以智能汽车为主业,同时探索基于 AI 的更广阔天地,恰好形成了小鹏在这个 AI 时代最大的优势之一。
在产品路线上,小鹏和特斯拉总是「不谋而合」。马斯克有人形机器人 Optimus,何小鹏有 Iron;马斯克亮相无人出租车 CyberCab,何小鹏的 Robotaxi 箭指 2026。如果说稍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马斯克暂时还没布局飞行汽车。这样来看,何小鹏或许坚信「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这句名言。
2022 年开始,AI 大模型的应用改变着整个科技行业,无论是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还是飞行汽车,我们距离这些前沿技术的又近了一步。小鹏作为 AI 领域最前沿的玩家,今天所展示的技术成果和前瞻研究,也正引领着基于 AI 技术的产品快速落地。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