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丰田又一次完成时代选择。
2月5日,乙巳蛇年春节后开工第一天,丰田在华惊“雷”乍起:“决定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LEXUS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这是丰田围绕雷克萨斯进行的第二次战略抉择,第一次是雷克萨斯的诞生。略有不同的是,上一次是依托美国市场完成对豪华品牌的尝试,这一次,是立足中国市场补齐新能源未来拼图。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已成南北丰田等合资车企立足艰难的大争之地。数据显示,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达到153.8万辆,同比下滑12.1%;其中,一汽丰田在年终大促的拉动下同比微增不到0.03%,勉强达成80万辆年度目标;广汽丰田则仅售73.80万辆,同比大跌22.32%。困境之下,广汽丰田节后打响“价格战”,合资车企的绞杀必然愈加惨烈。
当过去的合资公司模式不再高效,丰田果断做出了选择——坚持进口多年的雷克萨斯独资建厂,这也是丰田在合资3.0时代的一次投石问路。
丰田在华的“胜负手”
2024年,囊括大发、日野等品牌的丰田全球销量同比下滑3.7%,虽然1080万辆的规模依然是全球汽车市场销冠,但丰田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一落千丈,南北丰田两大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危机有目共睹。
尤其是当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在2024年达到65.2%、新能源汽车销量也达到1286.6万辆时,不仅仅是南北丰田市场份额下滑,甚至是丰田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的累计销量攀升至全球第五位,2023年,比亚迪还是以302万辆的成绩排名第九,增长之快足以令外企侧目。
与此同时,吉利集团也以333万辆的成绩位列全球第十,和位列第九的日产仅有2万辆差距,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给海外企业带来的压迫感不言自明。进入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仍在继续,1月比亚迪、吉利、奇瑞均取得大幅同比增长,月销20万辆+成为常态,新能源与出口销量开始成为增长核心动能,引领全球市场指日可待。
作为一家与生俱来便极具危机感的整车企业,丰田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尤其是在时局明朗的前提下。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奥迪与一汽、上汽合作更为深入,中国车企开始在电动化、智能化产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宝马、奔驰的电动化转型也开始深度捆绑中国新能能源汽车产业链,本土化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看似动作缓慢的丰田,其实也早已与小马智行、比亚迪等多家本土企业合作。很显然,以合资公司为主的合资2.0模式正被主流外企加速抛弃。
这一次,一直坚守多种技术路线、多方尝试本土合作的丰田,完成了“雷克萨斯中国产”的“胜负手”落子。这是丰田这家传统汽车大厂在中国的战略性举措,是合资时代3.0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丰田探索新模式的开端。
逆风进取的“本命年”
对于这一次落子,丰田的诉求不仅仅是要稳住在华市场份额,确保在中国主流乘用车市场的地位,更要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融入,推动丰田在全球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变革。
“本命年”的雷克萨斯,承接这样的历史使命恰逢其时。
36年前的己巳蛇年,雷克萨斯在酝酿6年后于北美市场完成首批两款新车的上市,正式开启全球豪华车市场征程。36年后的乙巳蛇年,雷克萨斯在丰田章男上海行的一年后最终落地“中国产”,正式全面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雷克萨斯的尖刀属性依然不变。
正因如此,当外界有评论称雷克萨斯是“摸着特斯拉过河”时,一定是忽略了丰田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对时代浪潮的谨慎押注。
虽然特斯拉是国内首家独自建厂的车企,但雷克萨斯是第一家在华独资建厂的传统汽车品牌,丰田的这一次抉择依然堪称创举。在丰田的掌舵之下,相比特斯拉的独资建厂,雷克萨斯的这一步大概率会走得更为深入。
对于新公司,丰田方面称“将依托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先进成熟的产业链基础、物流网络、人才体系及市场规模,研发LEXUS雷克萨斯品牌纯电动车型”,并强调“将中国客户的期待以中国速度反映到产品中”,首款计划于2027年投产。此外,新工厂还将“投入划时代的革新性生产技术,努力打造不同以往的生产一线应用场景”。
不难看出,雷克萨斯的此次“中国产”,成本控制只是生产本土化的最基本诉求。丰田需要的,是雷克萨斯能够在电动化进程缓慢的大逆风形势下,一举深度融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仅仅要在中国市场完成对新能源豪华的再次定义,更要推动丰田新能源转型从中国到全球的蜕变。
无论如何,丰田能够在石油危机的大背景下克服与奔驰、宝马同台竞技的担忧,自然也不会在电动化、智能化大潮中放弃对中国车企新能源转型步伐的追赶。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