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蛇年的第一场行业首秀是比亚迪给的,就在昨(10日)晚比亚迪在智驾领域又掀桌子了,友商把智驾当高附加值的配置来卖,而比亚迪直接来个全民智驾,几乎全系车型都会搭载自驾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技术,7万元买个海鸥,按照以前的市场逻辑,这智驾至少值2万元了。
王传福敢喊“全民智驾”,靠的是它目前拥有的440万辆搭载L2级智驾的比亚迪用户组成的“移动数据工厂”——每天吞下7200万公里训练数据,这个独有的庞大的“人海战术”直接改写游戏规则:
如果从投入上来看,按每公里路测成本0.5元计算,比亚迪一年省下131亿元,相当于小鹏汽车全年研发投入的3倍。当然这个说法不严谨,但是这个量级的用户每天所贡献出的数据是其他任何一家品牌都无法企及的。
更重要的基于这个用户量构建的出行数据库,可以让比亚迪的算法每7天迭代一次,而特斯拉FSD Beta平均更新周期21天。而类似像“鬼探头”这种城区工况易发的潜在事故,天神之眼的识别率比华为ADS也要高很多,秘诀是三四线城市的路况数据库——那里有最野的电动车、最嚣张的外卖小哥和最散漫的行人。
都说汽车是最追求规模效应的,马太效应在比亚迪身上表现的最为直接和明显。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个案例是速腾聚创,这家公司是国内各大汽车品牌激光雷达的供应商,几乎可以说排名前十的品牌都是它的客户。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24年它的激光雷达出货量61%来自比亚迪订单。
第二个案例是,地平线征程5的车载芯片也是凭借比亚迪的订单反超了Mobileye,2024年出货量暴增180%。想想面对客户这样的体量,比亚迪的议价能力有多强就可以想而知。
就像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说的,希望供应商能够抓住全民智驾的机遇,把产能尽快搞上去。这句话的背后,我相信比亚迪的供应商听了都会热血沸腾。
拿L2+智驾硬件成本来说,行业的平均成本差不多在1.2万元左右,而比亚迪可以做到4000元/套,秘诀还是年销超400万辆的规模摊薄+自研芯片/传感器。”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硬件层面的。比亚迪的研发工程师有11万,现在自驾这块的工程师也达到5000多人,很多品牌所有的研发工程师加起来可能也就不过几千人。这样的研发团队,再加上庞大的研发金额的投入,这也难怪发布会上比亚迪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东升要代表工程师团队发出一个灵魂拷问:还有谁?
不管行业是不是认为这是内卷,接下来很多城市NGP选装价动不动就两三万的品牌来说,今天开始都要重新调整自家智驾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策略了。
而且不是在国内,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将会覆盖全球市场。
之前比亚迪在海外是通过建电池厂将成本大幅拉低抢占份额。比亚迪在印尼建的电池厂,让本地化成本比丰田低37%,直接打穿日系混动护城河。但接下来智驾的全面推进,会带来更大的技术压迫感。
当比亚迪Atto 3(元PLUS)在能自动识别曼谷的突突车,而本田e:NS1 连泰语语音指令都听不懂,再结合售价、服务等因素,想想看,消费者会做出怎样的购买决策?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本质是场阳谋——用规模碾压创新,用数据定义规则,用价格绞杀对手。消费者喜提“白菜价智驾”,行业被迫“流血升级”,供应链跪求“中国施舍”。
这种“技术平权”看似粗暴,却会让中国汽车工业第一次在全球赛道甩开全球各大汽车巨头的尾灯。当外媒哀叹“比亚迪教会我们造车”时,或许该承认,这场革命的真正赢家,不是比亚迪,而是所有用7万元就能开上高阶智驾车的普通人。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