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随着新能源车逐渐走向市场主流,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每年的电动汽车百人会往往都会成为车圈大佬们发表真知灼见的场所,也备受普通用户的关注。因为大佬们的观点和言论,往往就预示着接下来新能源车产业以及各家车企的发展方向。
比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80%中国品牌将关停并转”的观点,就是在2022年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提出的,彼时也曾经在业内引起过巨大的争议,而现在看来,似乎行业也确实在朝着这个趋势迈进。
2025电动汽车百人会日前已经落下帷幕,这次同样有超过10多位车圈大佬发言,共同展开对前沿技术领域的探讨。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大佬们又有哪些新的观点与看法。
雷军:造车已经进入成熟期,今年再投300亿搞研发
两年前雷军宣布造车的时候,业内就充斥着“小米造车晚了”的言论。但小米SU7的热销打破了人们的质疑。首次参加电动汽车百人论坛的雷军也对此做出了回应,他表示,“当我们开始做车的时候,所有人都说我们晚了,今天来看可能是刚刚好,我觉得正是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等我们造车的时候,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用户消费习惯也成熟了,整个产业的供应链也非常成熟了。”
雷军在现场坦言,市场尤其是超豪华市场对小米的接纳“出乎预料”。小米SU7 Ultra上市不到三天就“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小米取得的结果“可以说打开了超豪华市场的大门”。
雷军认为这是技术为本,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的结果。他透露,小米过去五年在技术研发方面累计投入超过1050亿元,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300亿元。
王传福: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先全球3-5年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认为,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的电动化竞争是改善性的,而智能化的下半场的竞争是颠覆性的。下半场的变革更快,可能也就2-3年的时间。以前是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来衡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今年起还要用高阶智驾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传福还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产业链应该说领先全球大概3-5年,我们要把握这个窗口期。”
今年伊始,比亚迪开始大规模的上车高阶智驾,并且提出了“全民智驾”的口号。正是要凭借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规模优势,要在智能化竞争中抢占先机。这一策略正是王传福观点的落地。3-5年的窗口期,不光是对比亚迪,也是对所有车企,这也意味着未来3-5年的竞争也许会更加激烈。
尹同跃:计划进入挑战性更大的国际市场
“奇瑞积极希望用中国技术解决方案,用技术创新开路,到更高标准、更高挑战性的市场去,在智能化方面也希望能实现‘智驾平权’。”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表示。
奇瑞已经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4年奇瑞出口1,144,588辆,同比增长21.4%,创造了中国车企出口新纪录。最近透露的奇瑞汽车招股书中也显示,最近三年奇瑞海外市场单车平均售价增长率达20.6%。2023年及2024年1至9月,奇瑞汽车从海外市场获得的收入分别为330.65亿元、794.8亿元及801.48亿元,占同期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5.7%、48.7%及44%。
可以看出,奇瑞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比重相对均衡,国际市场对奇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过来说,中国汽车进军海外市场的排头兵,始终还得是奇瑞。所以就在不久前,奇瑞宣布会让猎鹰智驾覆盖奇瑞全品牌的全系车型,涉及燃油车和新能源全动力,在全球市场同步推进,实现包括全球平权在内的“四大平权”。
淦家阅:安全是吉利造车的第一优先级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详细分享了吉利汽车在全域AI化布局的思考以及实践。淦家阅同意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并且他认为要围绕芯片、操作系统和技术数据开展智能化布局,从大算力、大模型和大数据三个维度来推动智能化的工作,通过全域AI赋能汽车产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
但与此同时,他更强调只有构建坚实的技术底座,才能为用户创造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体验,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东拼西凑搞出一套智驾方案,来提高汽车销量、让消费者成为试验品的事,吉利绝不会去干。”淦家阅表示,“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也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没有安全托底的汽车,智能化只是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安全是吉利造车的第一优先级,这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更需要企业安全体系能力的形成。
邓承浩:未来剩余品牌不超20个,固态电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竞争可谓是惨烈,几乎每年都有品牌消失。去年就有高合、极越等品牌倒下,哪吒汽车目前也处在危险的困境当中。一直以来,行业内也都存在一个说法,未来市场上可能只会有3-5个品牌存活下来。但是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提出了不同观点。
他认为:“对于中国这么一个相对地域辽阔、文化丰富的市场而言,我们最终主流和差异化应该不会只有3-5个品牌,我的观点相对更加宽泛,我们认为最终应该是在重塑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品牌消失掉,最后可能会有不超过20个品牌相对有一定声音。”
同时,邓承浩也认为在电动化领域其实还有很多技术有待攻克,比如当下非常热门的固态电池,许多人认为将会是新能源车彻底消除里程焦虑的杀器。但邓承浩认为,具备成本、质量、性能竞争力的固态电池汽车产品,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预计2030年以后才或许有机会规模化量产。
高翔: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将会恶化市场秩序
作为合资品牌的代表,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在本届论坛上提出,为高质量增长铺平道路,这对于宝马和中国同样适用。他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汽车产业链中盈利和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特征,而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将会恶化市场秩序。
“随着行业的成熟,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行业增长应侧重于市场驱动为主。”高翔称,市场驱动环境下,消费者偏好良性竞争和技术突破。这需要车企平衡技术中立和开放的技术路线,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和高效内燃机。
不得不说,内卷式的竞争确实正在让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虽然新能源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国内十几家主流车企的利润总和尚不及一个丰田,这无疑是眼下的一个大问题。盈利能力的丧失,导致的是车企破产倒闭,渠道经销商跑路,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此外,高翔所说的“市场驱动”是否意味着,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50%的阶段,油电平权应该要得到落实了。
罗英瀚:按照中国节奏往前走,我们相信1+1>2
面对目前普遍被质疑的合资模式,以及BBA们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相对劣势,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给出自己的态度:“我们相信1+1>2。”
罗英瀚于去年4月出任奥迪中国总裁,迄今已接近一年时间。在这近一年的时间内,面对新品层出不穷、攻势凶猛的中国品牌,奥迪也承受着巨大挑战。因此,奥迪也准备在中国发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产品计划。未来两年,奥迪将推出7款新车,包括新一代燃油车、纯电车以及 AUDI 全新品牌。而且,奥迪也在融入一些中国特色的功能和技术,比如把华为的ADAS系统引入到PPC和PPE平台的车型上。
罗英瀚说,在中国要想成功,不光要把全球的产品卖出去,还得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按照中国的节奏往前走,还得重新思考长期的商业模式。
李想:汽车操作系统是下一个阶段的核心攻坚目标
还记得当年李想坚定推动增程技术,并且预言国内各家车企最终都将会跟进增程技术,结果果不其然。这次,李想在论坛上重点分享了公司在汽车操作系统领域的创新。李想表示,汽车操作系统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下一个阶段的核心攻坚目标。
李想认为,“高效率、强性能的汽车操作系统,将有效解决算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核心矛盾。”理想汽车开源的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将在4月上线开源社区,李想表示,"理想星环OS预计可以让供应商和主机厂每年节省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操作系统授权费用。"
似乎,这次与当年一样,李想又在为自家要大力推动发展的技术站台。有了增程的大获成功之后,不知道这次行业还会不会质疑李想的观点。
李斌:蔚来在管理经营方面交了不少“学费”
与李想相似,李斌也在力推蔚来的技术开放。蔚来目前已经实现了全球首颗车规级5纳米高阶智驾芯片神玑NX9031芯片的量产,以及自研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李斌表示,“投入非常大,如果想用我们的芯片用我们的操作系统的,热烈欢迎,直接找我们就行了。”
但业界可能更关注的是目前蔚来的经营状况。毕竟,目前已经累计亏损千亿元的蔚来,正在经历又一轮的裁员、内部调整的危机。对此,李斌坦承蔚来在管理经营方面交了不少“学费”,也浪费了一些资金,目前公司正在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说真的,无论是产品定义、运营模式、技术路线,蔚来应该都是目前国内整车企业当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存在。蔚来身上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这样的公司如果因为资金问题或者经营管理问题而倒下,是相当可惜的。也许很多人都很好奇,蔚来最终能够走多远。
何小鹏:今年小鹏希望进入60个国家和地区
从“ICU”走向新势力月交付量的榜首,何小鹏应该是除雷军以外,2025年最开心的新势力车企大佬。2024年,小鹏汽车荣登中国新势力品牌出口量榜首,2025年连续两个月稳居新势力交付量第一,在欧洲市场,小鹏汽车去年在4万欧元以上的车型中销量位居中国所有汽车品牌之首。
在百人会论坛上,何小鹏为小鹏汽车的未来规划了三条曲线:第一条曲线是AI+汽车;第二条曲线是从中国走向全球,今年小鹏希望进入到60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条曲线是具身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更深度的融合。
显然,小鹏汽车依然是坚定的将“科技”作为品牌标签,无论是AI还是人形机器人,都将会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
结语:
当下的汽车产业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科技产业,车企间的较量也从产品、营销这些传统领域,转变为算力、数据、生态、安全体系等等多维度的综合较量。大佬们对行业趋势的深入探讨,基本上代表了2025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方向。(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