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开启交付仅仅过去一个多月,特斯拉焕新Model Y就变相“降价”了。
3月31日晚,在领克、红旗、方程豹三场发布会集体狂欢的同时,特斯拉不声不响地发布了4月购车福利。针对焕新Model Y,特斯拉首次推出了全系限时3年0息+5年超低息金融购车方案。3年0息购车首付7.99万元起,5年超低息购车首付4.59万元起,超低息月供低至约3809元。
虽然车价没变,免息政策也已经屡见不鲜,但消息一出,还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冲上了热搜。毕竟,就在这次福利发布的13天前,特斯拉才刚官宣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涨价,并对后轮驱动版推出3年0息+5年超低息政策。如此频繁的优惠调整,再结合2月特斯拉在华销量接近“腰斩”,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于是,网上特斯拉焕新Model Y卖不动了、销量神话不再等言论比比皆是。那么这一次,特斯拉的危机真的来了吗?
触底反弹,唱衰为时尚早
如果只从2月销量和车市内卷升级的角度来看,确实要为特斯拉捏一把汗。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为30688辆,同比减少49%,环比下降51%,可以说是近两年多来的历史最差表现。而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内卷仍在不断加剧。
首先,就是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年初,特斯拉曾推出过保险补贴、免息等优惠政策,使车价进一步下探。随后,新势力等自主品牌迅速响应跟进,并不断加码。理想L系列全系继续延续三年免息政策。蔚来推出了首付低至20%的5年0息金融方案,并且还送5年免费NOP+。小鹏则加码到5年0利息0首付金融政策,至高贴息金额57000元。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特斯拉的竞争优势。
其次,产品上自主品牌也对特斯拉形成了围剿之势。从去年的乐道L60、极氪7X到今年刚改款的小鹏G6等等车型,无一例外都是剑指特斯拉Model Y。越级空间、高压平台、魔毯空气悬架......随便拎出来一点都是“王炸”。加上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各种优惠,“毛坯房”似乎没有赢的理由。
的确,自主品牌近几年的势头很猛,但由此得出特斯拉卖不动的结论还太过草率。即便2月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暴跌,也依然维持在3万台以上。而从相关渠道获得的上险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2月上险量则达到了3.3万台。在电动汽车市场,自主品牌能真正达到这种体量的,只有头部那么寥寥几家。
更打脸的是,最新的3月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的销量已经出现了强势反弹。3月24日到3月31日单周销量高达2.1万台,连续第五周刷新2025年单周销量最高纪录。而这也意味着一季度特斯拉中国销量达到了13.72万台之多,是2022年以来销量最高的第一季度。考虑到焕新Model Y在今年2月底交付的时间节点,显然,2月销量的暴跌更多是出于产品新老交替空窗期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真实的情况。
挑战仍然存在
特斯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头羊和常青树,原因其实无外乎那几个。入局最早的新势力之一、马斯克个人光环加持、价格相对亲民、产品力出色等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技术创新。
一直以来,特斯拉都是大家公认的电动汽车技术标杆。无论是电动跑车Roadster、赛博皮卡Cybertruck,还是FSD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等等,都无疑走在了时代前沿。成熟可靠的电池、电驱、电控技术,也为特斯拉赚足了口碑。就连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都曾多次表示要向特斯拉学习。然而目前,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特斯拉的技术优势正在被快速崛起的国内造车势力所稀释,产品变成了“缺乏创新”的反面教材。
Model 3换代用了7年,Model Y的换代周期也长达5年,这样的产品迭代速度在燃油时代稀松平常,但放在如今,特别是恨不得“一年磨三剑”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无异于躺平。设计平平、“毛坯房”等倒还是其次,当800V/900V高压架构、八九百公里续航已经几乎成为自主品牌标配,当比亚迪超级e平台的兆瓦闪充可以5分钟补能400公里,实现油电同速时,焕新Model Y依然还在坚持400V、大电流的补能策略。技术路线虽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从大部分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特斯拉恐怕是不符合“我全都要”的心理的。
另一方面,在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也面临不小的挑战。2025年初,自主品牌将目光集体投向了智驾市场,提出“智驾平权”概念。比亚迪天神之眼、吉利千里浩瀚、奇瑞猎鹰智驾等等,都将智能驾驶门槛下探到10万级甚至10万级以内市场,率先开启全民智驾时代,这无疑是另一种纬度地对特斯拉的全面围堵。
好消息是,特斯拉FSD在国内已经接近实现落地,并且在短暂推送的一个月里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和进化能力,逐渐摆脱了一些“水土不服”。但受数据安全合规等因素影响,未来FSD究竟能在国内进化到什么地步,仍有待观望。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愿意为它在车价的基础上,再支付6.4万元成本。
写在最后
不管是三电技术、智能驾驶,还是用户的真实体验,特斯拉目前依旧可以排在第一梯队,唱衰特斯拉显然还为时尚早。但要知道,人的认知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几年前,特斯拉还是很多人心中电动汽车的唯一选择。但随着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尝到了自主品牌的甜头,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了科技进步的成果,特斯拉的光环也在逐渐褪去。优惠促销只能保住销量一时,不能保一世。如果不能将前沿科技迅速落地,不能拿出更有诚意、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那么特斯拉跌落神坛的日子恐怕也不会太远。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