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近年来的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早已成为常态。
为了稳住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了价格战的行列,尤其是燃油车,降价、减配等情况更是屡屡发生。
从车企角度来看,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却严重损害了车企的利润空间,甚至在长期的价格战下,还会造成品牌贬值的情况。
而站在消费者角度,价格战带来的弊端更大。虽然短期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但也会让消费者产生疑问诸多疑问:汽车越卖越便宜,质量还有没有保证?用料会不会越来越差?后期养护成本会不会越来越高?我还敢不敢买?
这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是每一个车主的心声,也直击汽车行业价格战给车主们带来的痛点。
就在行业陷入“降价、减配、质量疑问”的恶性循环时,一汽-大众却给市场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4月12日,一汽-大众再次重磅推出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自2025年4月12日(含)起至2025年5月15日(含),凡在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经销商处购买一汽-大众全系燃油SUV车型的客户,均可享“双终身”质保政策,即“整车终身质保+原装备件终身质保”,覆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十大核心系统,终身保障不受年限、里程限制,全国联保。
可见,一汽-大众并不是一味通过价格内卷争夺市场份额,而是以品质和服务重构行业价值标准,让更多车主买得安心、放心、省心。
这背后展现出的是一汽-大众是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理解,更展现出了其在行业转型期的战略定力。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重构行业竞争维度
我们买车时,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有人说是动力,有人说是油耗,有人说是价格。诚然,以上都十分重要,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可靠性。
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买车是可以与买房并列的大型消费,几乎贯穿了我们的一生。
尤其是当前的时间节点,持续的价格战已经让消费者对汽车质量产生了重大疑问,以往是“一车传三代”,开个十几年不成问题,现在却可能出现售后频繁,高频换车的情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汽-大众4月12日推出的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才显得尤为醒目,因为它解决了消费者最担心的可靠性问题。
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并不是简单的营销噱头,这项政策包含了两大核心承诺:整车终身质保和原装备件终身质保。
现如今许多车企并没有整车质保的政策,通常都是有年限和公里数限制,至于原装备件终身质保,就更加遥不可及了,而一汽-大众的政策包含整车和原装备件,覆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十大核心系统,且不受年限、里程限制。除了率先宣布整车终身质保的揽境、揽巡,此次政策还覆盖了全新探岳L、探岳众享款、探岳、探岳X及探歌等燃油SUV车型。
这一政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彻底跳出了价格竞争的泥潭,将战场转移到消费者真正关心的长期用车价值领域。
在经济学中,这被称为“竞争维度跃迁”——当所有人在同一维度(价格战)上厮杀时,聪明的玩家会创造新的竞争维度,也就是终身价值。
毕竟,卷价格仅仅是企业短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卷品质、卷服务才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一汽-大众果断选择了卷后者。
消费者担心质量不敢买?一汽-大众给你保障。
消费者担心用料变差?一汽-大众给你保障。
消费者担心售后花销大?一汽-大众给你保障。
由此可见,一汽-大众并没有执着于价格战,不再计较短期内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将燃油车用户放在首位,用看得见的长期承诺,消除消费者的隐性担忧,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买的值得。
更深层次看,这次政策还是一汽-大众“从B端思维向C端思维”转型的关键一步。
要知道,传统汽车制造往往以工厂为中心,追求的是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而一汽-大众要做的是以用户全生命周期体验为中心,实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价值链重构,让价格战变成价值战,重构了行业的竞争维度。
这一举动不仅会彻底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还给了汽车行业一个信号,让行业在过分关注价格的情况下,开始重新重视价值。
而一汽-大众就做这第一个吹哨人,引领整个汽车行业向全新的高度进发。
品质作为信仰 一汽-大众制造的价值锚点
可能有人会疑问,一汽-大众凭什么推出如此给力的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
也不怪消费者有这样的疑问,毕竟“双终身”质保政策意味企业要背负更多,更意味着庞大的后期投入,在整个行业内也没有几家车企敢喊出这样的口号。
不同的是,一汽-大众有着足够的产品品质自信。
如果用一个词代表一汽-大众,那一定是品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汽-大众的信仰,其严苛的制造标准和测试流程,以及多年来的造车积累,构成了其产品品质的自信,也构成了一汽-大众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的底气所在。
一汽-大众的冲压车间运行着18次/分钟高速节奏的8100吨压机,配合精度达人类发丝直径十分之一的微米级模具,每3.3秒诞生一个冲压件,且全系采用厚度0.7mm以上电镀锌钢板。
值得注意的是,这电镀锌钢板比竞品普遍厚0.1mm,在汽车制造业,材料厚度增加0.1mm意味着成本的大幅上升,但一汽-大众显然将品质置于短期成本考量之上。
焊装工艺则依托于德国MQB A2平台,1268台机器人实现85%以上自动化,造价260万的激光焊设备较普通点焊工艺可提升30%焊接强度。
涂装工艺的投资高达20亿元,104台机器人实现100%自动化喷涂,五重防护加空腔灌蜡技术,可实现三年不锈蚀、十二年不锈穿,空腔防护覆盖率超行业标准30%。
总装工艺的底盘自动化率100%,自动拧紧工具行业领先且数据保存15年,车身匹配精度±0.5mm,还有45倍暴雨级淋雨测试、9类极限路况检测,远超行业标准。
以上数字和工艺只是一汽-大众品质故事的开始。真正的考验来自那些看不见的测试环节。一汽-大众的测试标准可以用“超常态”来形容:10万次车门开关试验(远超竞品的7万次)、历时45周的8000公里的耐久强化试验、10万公里的耐久交变试验、总计1930000km高强度道路试验超长路试里程……每个车型上市前还要经过1400多次安全测试,安全碰撞试验频次远超其他品牌。
无论是车门关闭的厚重声、按键的阻尼感、长期使用后仍紧密如初的装配间隙……这些细节构成了消费者心中的“品质印象”,而它们都源于一汽-大众生产环节的极致追求。
正是这一系列严苛的制造标准、成熟的制造工艺、超常态的测试流程,才让一汽-大众有了推出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的底气,也让一汽-大众赢得了近3000万用户的信赖和良好口碑。
换句话说就是,一汽-大众的产品有可靠的质量,也经得起检验。
长期主义的胜利 友商追逐风口,一汽-大众坚守价值
回望一汽-大众34年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总能在行业长跑中胜出。
从最早的捷达、宝来、高尔夫,到现在的揽境、揽巡,一汽-大众总能精准命中中国汽车消费者的痛点。这种战略定力源于一汽-大众坚守的“长期主义”哲学。
尤其是现在,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冲击下,传统燃油车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在这样的变局中,一汽-大众的“双终身”质保政策提供了一种启示:它宣告了一汽-大众拒绝参与低水平价格战的决心,展示了将制造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的能力,更彰显了对产品品质的绝对自信。
34年、3000万用户、无数爆款车型、经得起考验的质量……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在汽车这个讲究积淀的行业,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当浮躁者追逐风口时,长期主义者默默构筑竞争壁垒,当投机者炒作概念时,价值坚守者持续打磨产品本质。这或许就是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内卷困境的一剂良方。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时代,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赢得未来汽车市场的比赛,而一汽-大众,显然已经做好了长跑的准备。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