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日产已启动高强度结构调整以谋求生存。
日产在近期宣布,作为大规模成本削减措施,将新增裁员 1.1 万人,并把生产工厂从 17 家缩减至 10 家。
【激进裁员与工厂缩减:断臂求生的成本切割】
日产的成本削减目标规模达 5000 亿日元。此次裁员后,日产的累计裁员规模预计将达约 2 万人。此前,该公司曾宣布在去年底前裁员 9000 人,占全体 13 万名员工的 7%。
根据日产发布的资料,截至去年 3 月的 2024 财年营业利润同比前一年的 5687 亿日元减少 88%,仅为 698 亿日元。
据外媒报道,首席财务官杰里米・帕潘(Jeremy Papin)透露,日产预计第一季度将出现 2000 亿日元的营业亏损。
【市场滑铁卢:美中市场的双重打击】
日产的困境首先源于核心市场的崩塌。作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中国,日产近年来面临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使其燃油车优势减弱。2024 年,日产在华销量同比下滑超 20%,市场份额被挤压至不足 5%。而在美国市场,高关税政策与消费者偏好转向电动车的双重压力下,日产的皮卡和 SUV 产品线销量持续萎缩,2024 年北美市场营收同比下降 18%。
更严峻的是,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失去了通过规模效应分摊研发成本的机会。原本寄望于通过联盟提升电动化竞争力的计划落空。与此同时,高层动荡加剧了战略混乱 ——2024 年底,日产宣布更换最高管理层,新任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临危受命,却面临着前任留下的转型 “烂摊子”。
【转型困境:电动化滞后与品牌老化】
日产的深层危机在于电动化转型的全面滞后。尽管推出了 Leaf 等电动车型,但在续航里程、智能网联等核心指标上已落后于中国和欧洲竞品。2024 年,日产电动车全球销量仅 28 万辆。而在技术储备上,其与雷诺 - 三菱联盟的协同效应未能有效发挥,固态电池研发进度落后于丰田,智能驾驶系统亦未形成差异化优势。
品牌层面,日产面临 “中年危机”—— 年轻消费者将其视为 “父辈的车”,缺乏特斯拉的科技感或比亚迪的性价比标签。试图通过高端化转型(如英菲尼迪品牌)扭转局面,但 2024 年英菲尼迪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25%,证明高端化战略尚未奏效。
【前路何方:重组阵痛与行业洗牌】
不过,危机亦可能倒逼变革。日产正加速与联盟伙伴雷诺、三菱的资源整合,计划在 2026 年前推出 15 款电动车型,并共享雷诺 - 日产 - 三菱的 CMF-EV 平台以降低成本。
同时,在中国市场也积极转型,最近推出了日产N7。产品力很强,技术先进,基于天演架构打造,该架构支持多种动力形式,首次实现 800V 高压平台量产。四针刺安全电池通过国标 200% 严苛测试,车身超刚性结构设计,形成 “被动安全 + 电池防护” 双保险。底盘调校由日产团队与 GT - R 动态性能之父加藤博义联合完成,实现 “舒适不晕车” 体验。
提供 160kW/200kW 单电机版本,零百加速分别为 7.8 秒与 6.8 秒。97.5% 的电机效率与 12.3kWh/100km 的低电耗,使续航里程提升至 635km,每公里成本低至 0.07 元。
与 Momenta 联合开发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搭配 32G 内存,支撑 NISSAN OS 系统冷启动 2 秒、语音唤醒响应<500ms。具备高速 NOA 与城市记忆领航功能,施工路障识别率超 90%。副驾智能冰箱与双升降杯托设计,体现对家庭场景的深度洞察。“AI 零压云毯座椅” 搭载 49 个传感器与 4 层缓冲材料,可实时监测体压变化并自动调节支撑点。
而售价却只有11.99万元起,性价比确实非常高!
而从全球市场看,日产这场生存之战的结局,将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也为传统车企的转型之路提供重要借鉴。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