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围绕理想MEGA的争议、对增程技术路线的质疑,以及创始人李想一度引发热议的公众形象,曾如阴霾般笼罩着理想汽车。如今,这片阴霾正加速散去。
今年4月,MEGA新增Home版车型,后续销量超预期;上半年公司整体销量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约8%,营收与净利润同步稳健增长;曾被诟病的增程技术和“冰箱彩电大沙发”,如今已成为行业效仿的对象;第二款纯电车型i8蓄势待发,被视作打开纯电市场的重要筹码。
与此相映衬的,是创始人李想的“回归”。
沉寂近一年后,李想近期频繁亮相:时隔19年再登央视《对话》栏目,主动回应“脾气大”的标签;微博上也一改低调,接连发文为i8造势。此番活跃,似乎有意重塑公众认知。
若非他在访谈中主动提及,不少人或许已淡忘其曾以“脾气火爆”著称。回溯过往,“名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13年前创业节目中因合同问题怒吼“听我讲完”;2020年用户日上,面对技术质疑更是不惜以激烈言辞甚至粗口回怼,“一帮XXX搞臭技术的,天天冲着我们‘哔哔’”“请问,他们XXX搞出来屁技术了。”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火爆的言行,也折射出其直接、务实的性格底色。
随着理想汽车将一个个目标变为现实,那个因脾气闻名的李想,其形象正被更丰富的内涵覆盖——一个在争议中证明了自己的“实用主义者”:判断精准、细节苛求、行动务实。
“产品暴君”的“独断”与“纳谏”
李想实用主义的底色,深植于产品决策的细节里。不少案例表明,李想对产品的深入参与,近乎偏执。
去年北京车展期间,当周鸿祎建议增加雨伞槽时,李想直言“大部分车企只是照猫画虎”。他指出劳斯莱斯系统的核心在于泄水和风干,批评只学表面的做法。周鸿祎回应:“真专业,你不讲我完全不知道。”
周鸿祎提议MEGA推四座版,李想也从工程角度反对,解释后座位于后轴之后会放大颠簸,牺牲舒适性。
因为苛刻的产品要求以及敏锐的感受力,李想曾被叫作“产品暴君”。“暴君”干过不少并不“讨喜”的事情:
为了更舒适的用户体验,在L9临近生产时更改配置方案,花费6000万元将半包门换为全包门;因空调存在几乎听不见的高频声音(25分贝),李想撂下“不搞定我(作为消费者)不会买车”的狠话,最终通过延期交付、加装电控阀解决了该问题。
在理想汽车内部,李想以“像素眼”和“通感体”闻名:他能精准捕捉网站焦点图1-2像素的偏移,甚至感知到座椅5毫米海绵高度差。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极致的感知力,“暴君”在与团队的battle中也并不总是能赢。比如在2025款理想L9悬架调校等关键决策上,李想的个人偏好(偏好双腔单阀带来的“漂浮感”)会被高管团队(汤靖等高管主张侧重侧倾支撑的双腔双阀)基于用户感知据理力争所推翻。
李想曾因个人偏好(“讨厌被干扰”)反对在主驾后第二排装小桌板,但新发布的MEGA Home版和L9焕新版上,小桌板回归——“因为车主真的有需求”。
理想似乎总能在出现问题后及时纠偏,这离不开开放、直言不讳的团队氛围。
汤靖(老汤哥)7月初在微博发布了一条介绍新款L9小桌板的视频,颇具意味地在视频开头引用了李想“讨厌小桌板”的早期言论,被网友戏称为“打脸”视频。李想默默在评论区点了个赞,“一切尽在不言中”。
无独有偶,在复盘L9“全包门”事件时,汤靖曾直言:“如果一定要说这个锅怎么背,我觉得第一个要背的人是厂长(指李想),谁叫他是厂长呢。”
这种直接、开放的沟通文化,是李想本人风格的延展,也构成了理想汽车高效纠错机制的基石。
MEGA危机:一场高效纠错的实战演练
MEGA的案例恰恰说明,企业内部直接犀利的沟通氛围对发展至关重要;而一旦缺乏质疑的声音,反而可能埋下隐患。这种以用户为中心、鼓励直言甚至“打脸”的文化,在MEGA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前不久,汤靖、理想汽车高级副总裁范皓宇接受了一场长访谈,他们在复盘MEGA项目失利时坦言:2023年正值理想组织架构调整,希望推行多产品线运营以培养更多“大将军”。
此时,部分团队的目标悄然偏移——“他们以让想哥满意为最高目标,而非让用户满意。”这无形中形成了信息茧房。
汤靖以自身为例,2023年他几乎缺席了所有MEGA造型评审(50多次仅参与1-2次)。这种质疑声音的集体缺席,或许正是MEGA后来遭遇舆论危机、销量不及预期的伏笔。
面对MEGA危机,李想反应迅速。新车上市仅三周后,李想发布内部信称,理想对MEGA的节奏把控出现失误,将“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作“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经营,引发资源错配。
比如,理想要求所有门店同步推广MEGA,甚至挤占了主力车型L8的展示空间,导致销售端顾此失彼。
察觉到苗头不对后,理想汽车很快调整销售策略。面对媒体“感觉这台车(在店里)就是看不到了”的疑问,李想回答得很干脆,“集中力量搞L6。”
理想L6最终不负众望,这款车在2024年月销量维持在2.5万辆左右,成为理想最叫座车型。
组织架构也同步迎来关键调整。
理想汽车范皓宇在上述访谈中坦言:“那次复盘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组织架构调整,老汤被直接抽调过来了。” 这位经验丰富的产品负责人深度参与了后续MEGA的改进工作。
针对用户反馈的功能性升级随即展开。今年4月,即MEGA上市约一年后,理想汽车推出了专门优化的 MEGA Home版。其核心升级点直击家庭用户的真实痛点。
基于与用户的面对面交流,理想团队发现MPV用户对二排座椅灵活性要求极高——无论是亲子互动空间、老人便捷上下车,还是商务级舒适体验。因此,Home版为二排座椅新增了旋转与零重力功能,旨在用实实在在的功能升级来回应并抵消此前的外观争议。
市场很快给出回应:今年6月,MEGA销量达2,304辆,是5月销量的近乎3倍,新升级的Home版本占比高达90%以上。
MEGA的触底反弹,是李想实用主义哲学在危机应对中一次成功的实战演练。
理想i8:实用主义的下一场大考
MEGA逐渐回暖,即将上市的理想i8,却又陷入新一轮争议中。
这款定位35-40万元的纯电六座SUV,延续了李想对“刚需”的判断:二胎家庭+长辈的六座出行需求,在纯电市场仍缺乏重磅车型;BBA燃油车用户的增换购意愿,更是现成的流量池——过往数据显示,理想车主中超50%来自这个群体。
然而,i8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就当前市场格局来看,高端纯电SUV领域的“爆款”困局仍未被打破。目前只有特斯拉Model Y、小米YU7等少数几款车型表现亮眼,但在35万元以上的纯电细分市场中,真正的现象级爆款尚未出现,该价位段销量领先的车型当属蔚来ES8(月销不足千辆)。
这也意味着,理想i8若想实现突围,注定要在这片“无人区”打一场攻坚战。
设计或是关键变量。李想宣称i8将“再定义纯电SUV”,但其采用的短前悬+溜背顶的MPV化造型,因在SUV领域缺乏先例,引发了用户和网友的两极分化评价。
尽管这一设计是为空间利用和降低风阻所做的功能妥协(依旧是实用主义的核心体现),它仍是当前评价中最大的争议点。
在此之前,凭借被视为“落后”的增程技术,理想在新势力中率先实现盈利。如今,它能否凭借这款充满话题性的i8,在核心的SUV市场成功撬开纯电大门?
这不仅是对产品力的考验,更是李想实用主义哲学迎来的现实大考。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