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导语
谣言的背后,是二线智驾供应商的集体危机。
当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从“电气化”走向“智能化”的过渡期中,智能辅助驾驶成为车企最核心的竞争力,特别是在2025年,比亚迪、长安等车企开启全面智驾的行动,将智能辅助驾驶的体验门槛进一步降低。
在不断的竞争中,智驾市场已经形成了由地平线、大疆卓驭、华为乾崑和Momenta四家公司组成的“地大华魔”第一梯队,几乎垄断了市场的主流热销车型。
除了几家车企还在努力“自研”外,就只剩一些定点一辆款车型的科技公司在艰难存活,但是在头部企业不断扩张的环境下,剩下的公司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近日,有消息传出,元戎启行的第二个合作项目宣告结束,并称smart方面认为元戎启行的感知产品性能未达预期,且后续定制化升级支持不足。
虽然元戎启行表示这是假消息,但是从smart和长城的车型表现来看,元戎启行还远未走出生存危机的考验。
后起之秀
相比头部“地大华魔”来说,成立于2019年的元戎启行在智驾行业只能算得上是新人,不仅成立时间短,规模也相对更小。
在成立初期,元戎启行一直致力于Robotaxi的道路测试与研发之中,想要直接实现L4级自动驾驶,然而现实情况证明,想要短时间突破L4是不现实的目标,特别是在硅谷的多家L4级明星公司破产后,元戎启行也不得不调整目标,以活下来为优先选项。
靠着技术出身的元戎启行创始人周光,确实懂技术,特别是有着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的经验,让元戎启行在转型上确实快了不少,甚至领先了市场。
2023年元戎启行就推出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方案和量产产品,这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火的“端到端”方案不谋而合,但是市场就是这样神奇,彼时的元戎启行并没有因为技术上的成功而获得市场的青睐,而是一直没有获得车型定点。
转机发生在2024年,端到端的大火,让车企纷纷切换了智驾的研究方向,高精地图成为昨日黄花,以无图方案的元戎启行打开了长城的大门,将长城的“亲儿子”毫末智行比了下去,成为长城新的智驾方案供应商。
元戎启行不止在长城获得了蓝山的定点,更获得了长城1亿美元的独家投资,这一搏,让元戎启行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基础。
在成为长城的智驾方案供应商后,元戎启行也时来运转,第二家车企很快就出现,有着奔驰背景的smart也选择了元戎启行的方案。
今年1月,smart与元戎启行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聚焦AI前沿技术,共同研发具有“AI基因”的智能驾驶系统。
仅仅半年之后,却有消息称双方合作可能结束,元戎启行方面称这是假消息,将要进行报警处理,而smart方面则没有作出任何回应,令人玩味。
这背后是销量不及预期带来的连锁反应,长城方面搭载元戎启行方案的车型目前只有蓝山和高山两款,半年销量加起来不足3万辆,难以支撑起元戎启行的盈利。
另一方面,smart的销量就更难以称得上好看,半年销量仅1.5万辆,同比更是大幅下滑,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
定点产品的市场表现让元戎启行的技术无法得到充分验证,特别是一款车型的销量好坏并不是靠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但没能通过定点产品打开市场,也说明元戎启行虽然能比过毫末智行这样的科技公司,然而和头部方案供应商还是存在着差距。
二线困境
元戎启行的困境也是目前整个智驾供应链所面临的困境,当下智驾方案被划分为车企自研和方案供应商两方竞争。
在智能化的下半场,多数的新势力车企都像特斯拉一样,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希望将智驾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当然更多的车企还是希望能够购买成熟的方案,以实现在用户体验上的快速升级,抢占市场为主。
一方面,智驾方案的研发是一项特别烧钱的行为,有能力实现自研的车企毕竟是少数,特别是在车企全面转向“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路径,背后不止需要算法,更需要强大的算力来支撑。
特斯拉花费数十亿美元建造起算力中心,才有了FSD当下的表现,在国内算力受限的背景下,想要快速地迭代出成熟的模型方案,只能比别人烧更多的钱。
另一方面,智驾方案的变化太快,车企不可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个技术爆发,端到端就取代了之前的方案,谁也说不清楚下一个技术爆发点在那里,与其花费大量人员、时间和金钱自研,不如购买成熟的方案确保车型的竞争力在平均线上就行。
这一点也在今年成为市场的主要选择,首先是华为乾崑的合作车企在不断增加,鸿蒙智行中增加了上汽,同时东风岚图、广汽都选择了华为乾崑智驾的方案。
其次,Momenta成为多数车企的新选择,靠着与丰田、日产合作的成功,Momenta成为了当下合资车企的新宠,奔驰、宝马都纷纷转向Momenta。
当然除了华为和Momenta,剩下的头部两家公司也各有优势,期中地平线有硬件上的优势,可以提供整套的智驾解决方案,而大疆卓驭更是有成本上的优势,靠着走低价路线,卓驭也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包括长城在中低端车型上也选择了地平线的方案。
这样的处境,让整个智驾供应的二线厂商都不好做,比名气,没有华为、Momenta名气高,比成本优势又没有地平线和大疆卓驭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还没有这些企业有钱,而研发智驾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
市场的困境直接反应到企业经营上,前文提到元戎启行顶替掉的毫末智行,虽然有着长城的投资,但是短时间内拿不出可用的成果只能默默退出,今年已经传出多为高管和技术骨干离职,现有方案迟迟得不到OTA推送升级。
另一些则是像智驾科技和商汤绝影,搭上了合创和哪吒这样的车企,暴雷之后更是难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还会遭遇品牌的牵连。
如果在短时间内既拿不到融资,又拿不到定点最后就只能向禾多科技和抢周智航这样的公司,只能走向重组裁员的惨淡结果。
包括元戎启行,虽然是国内第三家落地无图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的技术公司,但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依然有限,此前仅确认2025年有三款定点车型上市,与友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元戎启行的产品研发速度也有待加强,从2024年末就有消息称元戎启行将基于高通骁龙8650芯片开发新的中阶智驾方案,但截至到目前,多个友商的方案已经落地,元戎启行的方案却还没有真正上车。
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相同,方案厂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虽然智能辅助驾驶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是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二线智驾方案供应商的市场空间被不断挤压,融资风险不断增长,很有可能一次资金危机就断送了企业,活下去也成为了最重要的目标。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