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你网购时吐槽“快递三天还在半路”,商家抱怨“物流费比利润还高”,其实背后藏着个扎心现实:中国物流还没跳出“靠人扛、靠车跑”的传统套路。
直到10月14日长安凯程与京东物流签了《智慧物流合作协议》,这事儿才算有了“破局”的苗头。别觉得这是两家公司随便搭伙,这是“央企国家队”和“千亿物流巨头”的联手,目标不是造辆“会自己开的车”,是要把智慧物流从“PPT概念”变成“能帮全行业省钱的真家伙”。
不是炫技,是把“人治”改成“智治”的降本杀器
总有人觉得“智慧物流车”是车企的营销噱头,无非是“给货车装个导航”。但真想明白物流行业的痛点就知道,这东西的核心价值,是把物流从“看天吃饭、靠人干活”的被动模式,改成“精准计算、永不摸鱼”的主动模式。
先看传统物流的“低效死穴”:一辆货车的效率,全绑在司机身上。司机要吃饭、要睡觉、跑长途会疲劳,遇到堵车只能干等;更麻烦的是路径规划,老司机凭经验绕路,新手可能直接扎进晚高峰。这些损耗加起来,一天能浪费30%的运力。
而智慧物流车刚好戳中这些痛点:它能24小时连轴转,只要有电就不喊累,还能靠算法实时优化路线,比如早高峰避开商圈、晚高峰绕开高架,甚至能提前预判快递点的装卸货时间,不用到了之后排队等。
更关键的是成本,2025年新能源车成本持续下探,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也过了“动不动就出故障”的阶段,智慧物流车的“使用成本”已经比传统货车低了不少。比如一辆传统柴油物流车,油费+司机工资占运营成本的60%,而智慧物流车用电,电费只有油费的1/3,还省了司机工资。算下来,一辆车一年能省至少10万块。这次长安凯程和京东物流合作的车,还加了“自主避障”“精准停车”功能,在小区、快递站这种窄路也能跑,不用再靠人指挥,等于又省了一笔“辅助人工成本”。
所以别觉得这只是“车企和物流商的小算盘”,往大了说,这是在给物流行业“提效降本”。现在中国物流效率比发达国家差在哪?不是缺车,是缺“能精准干活的车”。智慧物流车的普及,相当于给物流行业装了“加速器”,以后你收快递会更快,商家卖货的物流成本也会更低。
这才是“革命”的真正意义,不是技术炫技,是让每个人都能受益。
不是“堆零件”,是给智慧物流车装“快充式大脑”
很多人看车企合作,总盯着“谁造车身、谁装软件”,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智慧物流车不是“车身+软件”的简单拼接,是要“软硬一体”。就像人要“身体协调+脑子灵光”,缺一个都不行。而长安凯程和京东物流的合作,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核心就是长安凯程的 K01 数智商用车架构。
先搞懂K01架构是什么:说它是“全球首个原生数智商用车架构”,听着玄乎,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专门为装‘智慧大脑’设计的车身框架”。传统货车的架构是“先造车身,再塞智能设备”,就像给老房子装智能家居,线路乱拉、功能不兼容;而K01架构是“先留好智能接口,再造车身”,相当于盖新房子时就规划好电路、网络,后续装智驾系统、调度软件,直接“即插即用”。
这带来的好处有多实在?看数据,基于K01架构造的长安凯程V919,研发周期缩短1年,研发投入降低40%,制造效率提升30%。别小看这组数据,研发周期短,意味着智慧物流车能更快量产,不用等个三五年才见到实车;研发成本低,意味着车价不会定得太离谱,物流商买得起;制造效率高,意味着能快速扩产,满足2025年爆发的市场需求。
更妙的是京东物流的“补位”。如果说K01架构是“聪明的躯体”,那京东物流就是“好用的大脑”。京东有啥?全国的快递站、仓库、运输路线数据,还有成熟的智驾算法,比如它知道北京哪个小区下午取件人多,该怎么规划路线避免拥堵;知道上海哪个仓库的货物需要冷藏,该怎么调整车内温度。这些“场景经验”,不是纯技术公司能搞定的。现在长安凯程按京东的实际场景定制车身,京东把智驾技术和数据灌进去,相当于“造了一辆刚好能满足物流需求的车”,不是那种“看着智能,用着鸡肋”的花架子。
从“造货车的”到“物流技术包工头”,央企的转型比你想的快
提到长安凯程,很多人还停留在“造传统货车”的印象里,觉得它就是个“车企”。但这次合作暴露了一个真相:长安凯程早不是“卖车的”了,它现在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说直白点,就是从“造工具”的,变成“给物流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技术包工头”。
它的底气来自两方面:一是央企背景,二是实打实的业绩。长安汽车是一级央企,这意味着长安凯程能拿到更多政策支持、技术资源,不用像新势力那样“靠融资续命”;更关键的是,它有几十年的造车经验,不是那种“只会画PPT造车”的公司。看2025年9月的销量数据:单月卖了17969辆,同比涨8.2%,其中新能源卖了4854 辆,同比涨 49.1%。这数据说明啥?它造的车不是“没人买的概念车”,是真能走进物流市场、被物流商用起来的实用车。
而且长安凯程的野心不止于“造车”。它提了个“四化战略”:电动化、智慧化、皮卡化、全球化,还定了2030年的目标:新能源渗透率超70%、智慧物流车引领行业、皮卡销量破20万辆、海外销量占比超40%。别觉得这些目标空泛,拆解一下就知道逻辑:电动化是为了降成本,智慧化是核心竞争力,皮卡化是拓展市场,全球化是抢海外份额,这是一套“从产品到生态”的组合拳。
更重要的是,它没把自己局限在“车企”的身份里。现在它在抓“智慧物流技术”和“车辆调度运营平台”两大核心技术,还在造K5智慧物流配送车,这意味着它不只是卖车,还会给物流商提供“车+调度系统+售后”的全套服务。比如物流商用了长安凯程的车,还能用上它的调度平台,实时监控车辆位置、货物状态,甚至能自动分配订单 —— 这才是 “数智品牌” 的真正样子,不是只卖硬件,是卖 “硬件 + 服务” 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不是商业合作,是给社会“省运费”的使命
很多人看企业合作,只关注“谁赚了钱、谁抢了市场”,却忽略了这次长安凯程和京东物流合作的深层意义。它不只是一笔生意,更是在承担“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国家使命。
先看一组扎心数据: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达14.4%,比发达国家高2-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什么?假设中国GDP是100万亿,那每年有14.4万亿耗在物流上,比发达国家多花2-3万亿。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每个人身上:你买的零食,可能有10%的钱是物流费;商家卖的衣服,可能要把物流成本算进定价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不是“行业大事”,是和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民生小事”。
而长安凯程和京东物流的合作,刚好踩中了“降成本”的关键点。长安凯程有啥?整车研发、制造、验证能力,能造靠谱又高效的车;京东物流有啥?全链路的物流场景、智驾技术、运营算法,能让车 “更聪明地干活”。两者结合,相当于“用靠谱的车+聪明的技术”,把物流的“无效成本”砍掉。比如减少空驶率、提高装卸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而且这不是“短期试水”,是瞄准了长期市场。业内预测,未来3-5年智慧物流车会越来越多,到2030年市场规模会突破千亿,智慧物流产品会达到百万辆规模。这么大的市场,不是靠一家公司能吃下来的,需要“国家队”和“巨头”联手,把标准建起来、把成本降下来、把生态搭起来。长安凯程和京东物流的合作,相当于“先吃螃蟹”,用“强强联合”的模式,给行业打个样。以后其他公司再做智慧物流车,就有了参考,不用再“从零开始摸索”。
写在最后
说到底,智慧物流车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司机”,也不是“炫技”,是让物流行业“更高效、更便宜、更靠谱”。长安凯程和京东物流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当越来越多的智慧物流车跑在大街上,当社会物流成本慢慢降下来,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智慧物流” 的好处:买东西更便宜,收快递更快,商家做生意更省心。这才是“合作”的真正价值,不是赚多少钱,是给行业、给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