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坡,已经是板上钉钉。在最后三个月的窗口期,多家车企推出了一系列“兜底”补贴的购车政策,对今年锁单、明年交付的车辆补贴购置税差额,最高额度为1.5万元。
“过期将多付几千至上万元”“产能紧张”......终端销售的话术也营造出了买车的紧迫感。它巧妙运用了稀缺性与截止效应,来触发群体的损失厌恶和从众心理,从而让观望者和等等党们掏钱。

原本,这一兜底购置税的初衷,是为今年不能提车的爆款车型服务的。如今,当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加入,它已经与产能和爆款没有关系,演变为门店催单的工具。
真爆款还是气氛组?
在购置税政策即将退坡的背景下,多家车企,尤其是新能源品牌,针对“跨年订单”推出了购置税补贴方案,为消费者“兜底”购车成本的增加。有的是因为爆款车订单太多造不过来,有的则是年底促销的“气氛组”。
为订单太多烦恼的,首当其冲的是小米和华为。2025年只剩下2个多月,SU7 Pro版车型的锁单后预计交付时间为30-33周,YU7 Pro版更是达到42-45周。这意味着许多在2025年下半年锁单的用户,车辆很可能要到2026年才能交付。

最近,小米官方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11月30日前锁单的用户,若因小米自身原因延迟至2026年交付,所产生的购置税差额将由小米全额承担,补贴至高1.5万元,覆盖SU7、YU7、SU7 Ultra全系车型。
以主力车型SU7/YU7系列为例,在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补贴减半后,约为1.1万-1.4万元。截至目前,小米YU7的累计交付量不到5万辆,如果按照官方公布的超20万辆大定以及单月最高交付4万辆的速度来计算,在12月之前,小米还“欠”用户至少10万辆车。也就是说,在购置税补贴这一项,小米汽车的投入在10亿元以上。
这项真银白银的补贴,对车企来说,是车越爆款,投入的成本也就越多。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智界和尊界品牌,为符合条件的用户提供购车尾款现金减免或现金补贴,最高达15000元。其锁单截至时间较为靠前,为11月3日。
同样造不过来的还有理想,前不久发布的纯电SUV理想i6,目前官网显示预计交付周期为16-19周。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锁单的用户很可能跨年交付。理想给出的购置税兜底政策,也是10月30号之前锁单,至高1.5万元。

与其他车企相比,蔚来的兜底政策来得最大方。推出了全面的“跨年交付补贴”政策,只要在12月31号前锁单,符合条件都可以享受到最高1.5万元的购置税差额补贴,而且这项政策适用于蔚来全系车型。
除了这些新能源车企,奇瑞推出了覆盖全品牌的购置税补贴政策,针对旗下奇瑞、纵横、星途、捷途、iCAR等多个品牌的部分车型,在11月30号之前锁单的用户,最高可享受到1.5万元的补贴额度。
此外,奇瑞还明确了可以享受购置税的车型(纯电与插混产品),需要符合2026年减征购置税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求。也就是,纯电续航在100公里以内的低价插混,不在奇瑞购置税补贴的范畴。
比亚迪和吉利为何按兵不动?
与积极推出购置税补贴政策的车企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两大巨头——比亚迪和吉利,并未明确推出针对2026年购置税退坡的专项补贴政策。
前不久,2026年减征购置税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求出炉,其中明确要求,插混新车的纯电续航要大于100公里。
新政一出,吉利对投资者作出了回应,“插混产品低于100公里的配置在插混销量的占比大概5%约每月3千台。主销配置为续航100公里以上的。”言外之意,政策调整对整体销量影响不大。

而低价插混在销量中占比相对较多的比亚迪,即将完成产品线的调整。近期秦PLUS DM-i推出了128公里纯电续航版本,并将此前的55公里版本升级为128公里版本,售价保持在7.98万元。
此外,比亚迪针对55公里版本的车型提供1万元的直接现金优惠,以此来清理不符合2026年技术门槛的车型。
从吉利最近发布的插混新车看,在纯电续航方面也有明显的提升趋势。银河L6/L7等新款PHEV把“入门/主销版本”的纯电续航直接拉高到115–140公里,较此前55–125公里的主流水准普遍上了一个台阶。同时新近发布的银河星耀6也给出125公里的纯电续航版本。

可以预见的是,在2025年结束之前,比亚迪和吉利都可以完成插混产品线的更新,让其符合2026年的购置税补贴要求。
催单式补贴,玩的是心理战?
这种“催单式”的购置税补贴,为消费者制造了“先买先得”的紧迫感。一辆2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在2026年可能需要多支付近1万元的购置税。尤其是对于中低端车型来说,消费者对购车成本更加敏感,1万左右的差价直接影响最后的购车决策。

这种催单式补贴,瞄准了消费者普遍存在的“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心理。2026年购车成本将更高,而眼前的补贴则巧妙地抵消了这一未来的“损失”。这给消费者营造出了“错失优惠”的紧迫感(FOMO,Fear Of Missing Out),促使那些本就犹豫的消费者加速决策。
从过往的经验看,在政策确定调整前,市场通常会出现一波抄底或者抢购潮。随之而来的是,需求被提前透支。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原本理性的用户不再去计算和预判,企业明年的产品和技术换代升级的节奏。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