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正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出行。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城市NOA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的出行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利。但与此同时,关于智能驾驶的安全、责任与信任,也成为绕不开的行业话题。
10月28日,华汽基金会旗下华汽研究院智驾科普公益沙龙首站活动在杭州举办。本次公益沙龙以“寻找隐形的手”为主题,邀请来自吉利汽车、地平线、轻舟智航、福瑞泰克等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企业与产业专家,共同探讨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趋势。

活动现场,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极氪科技副总裁陈奇、地平线副总裁兼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邢勋、智能驾驶产业专家朱西产、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和福瑞泰克董事长兼CEO张林,围绕人机共驾的技术渐进到AI大模型落地、以及从智驾安全到用户价值重构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开场致辞中,华汽研究院院长何芳抛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当智能辅助驾驶逐渐成为汽车新常态,AI大模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赋能智驾安全?
针对这个问题,朱西产在分享中指出,从L2+向L3的升级将是明年的核心任务,这一阶段的关键不是技术炫技,而是“安全接管”机制的可靠性。

“L3自动驾驶的核心是安全边界清晰,系统能准确判断环境风险,并提前10秒提示驾驶员接管。这意味着用户真正拿到了一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智能汽车。”朱西产说道。
邢勋认为,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出行更安全、更自由、更具情感连接。他提出“Hands-off、Eyes-off、Minds-off”的三阶段路径,强调技术必须以安全为底座,逐步释放驾驶员注意力。“只有建立高度可信的系统,才能让用户真正放心把方向盘交出去。”
于骞从数据驱动的角度谈到了智驾安全问题。他表示,智能驾驶的核心价值仍然是安全,无论是L2还是L4,技术的首要目标都应该是减少碰撞和事故。
目前,汽车行业在智能化宣传上存在过度夸大的倾向。对此,于骞提醒道:“行业在宣传时应避免‘无路不行’的过度承诺,而应聚焦于‘让安全可用的场景更广’。
在他看来,随着责任界定机制的完善,如车险或厂商赔付模式的引入,消费者信任度将显著提升,市场也会进入良性循环。
陈奇则从体验与责任角度进行了补充。他认为,智能驾驶的竞争已经从“技术领先”转向“体验领先”。真正的智能驾驶不是堆技术参数,而是让驾驶过程更自然、更安心。
陈奇提出,车企需要在L3/L4的安全承担上发力,同时探索具身智能或AI智慧生命体的长期可能性,推动辅助驾驶向更广义的智慧生命体演进。他还强调了用户信任在智能驾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让用户理解、接受并信任智驾,是企业的共同责任。”

张林则从落地视角出发,认为L2+和NOA的普及速度会显著加快。他指出,随着算力提升和云端-车端协同的成熟,智能驾驶正进入成本与体验的平衡期。
“未来AI在解决问题上仍是核心武器,但只有当用户感知价值与产品功能高度匹配,渗透率才会真正上升。”张林强调,普惠并不等于低价,而是让用户以合理成本获得安全可靠的智能体验。

这场讨论有一个很明显的共识:智能化的下半场,拼的不仅是各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还有企业的责任和用户的信任。安全是智能驾驶的核心价值,未来,谁能让用户“敢用、愿用、常用”,谁或许才是真正的赢家。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