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日前,雷克萨斯国产工厂落地上海的消息在汽车圈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曾经不可一世的丰田高端品牌雷克萨斯,现在不仅全面拥抱电动化,而且还在中国市场放下了尊贵的进口身份,改为独资国产,雷克萨斯也由此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上海独资建厂的海外车企。
丰田此番在上海独资建厂生产纯电动汽车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特别是考虑到工厂要到2027年才能投产,按照当前中国新能源车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届时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竞争烈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电动化和智能化缺一不可,雷克萨斯国产纯电产品想要在2027年的中国车市分的一杯羹,难度其实并不亚于“白手起家”的新势力品牌。
在过去几年时间中,不管是和合资车品牌还是进口品牌,新能源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都比较弱,特斯拉是个例外,大众ID系列也只是在10-20万元区间的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20万元往上的市场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作为油车起家的日系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进军纯电市场之后的市场定位应该还是2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而不太可能自降身价到20万元以下的大众消费级市场和其他品牌一较高低。当然了,即便雷克萨斯想自降身价,比亚迪们也不会给雷克萨斯这样的机会,和国产品牌卷性价比雷克萨斯是不会有出路的。
而从此前雷克萨斯发布的纯电概念车来看,雷克萨斯LF-ZC和LF-ZL这两款车型除了略显激进的造型设计外,本身没有展现出多少值得参考的技术亮点。
在固态电池大规模商用落地之前,纯电车卷的方向主要还是电机和智能化两大方向。而从目前的市场状况看,雷克萨斯都不太能卷得过立足中国市场的自主品牌。
电机方面,比亚迪早前发布了单电机功率580kW的超级电机,此外还有一款功率达到500kW的单电机,小米汽车也推出了V6s和V8s超级电机。仅就功率方面而言,这几乎已经是民用车辆的天花板了,功率再高的电机对于民用车而言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了。
智能化方面目前也是自主品牌新能源卷得最厉害的一个赛道。电车的智能化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座舱智能化,可以简单理解为车机系统。另外一个方向就是辅助驾驶智能化,也就是智能驾驶。当前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正在经历大浪淘沙的阶段,未来几年时间内有可能精简为融合DEEP SEEK大模型的鸿蒙OS、魅族Flyme和澎湃OS这几套手机/车机互联系统,活到最后的车企大概率都会兼容到这几套系统,其余互联体验不太理想的座舱操作系统大概率会被淘汰掉,或者换个马甲上车。
智能驾驶方面,目前来看视觉方案在交通及气候状况复杂的国内还不是那么服帖,高速和高架快速路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城区、乡县道以及复杂天候状环境下的表现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最稳妥的智驾解决方案似乎还是带激光雷达的方案,有激光雷达可以OTA升级,但是缺乏硬件而且没有模块化设计的前提下,后期升级就很困难了。
而就当前各大品牌的智驾普及策略来看,20万元以下的市场主推视觉智驾,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大疆卓驭科技的视觉方案、小鹏视觉方案以及华为的ADS SE方案。而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则着力标配带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典型代表为华为乾崑ADS 3.0高阶智驾系统。
从市场反馈结合各大车企的选配方案看,华为乾崑ADS 3.0似乎有成为20万元以上中高端新能源车型智驾解决方案主流选择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放弃自研智驾系统转而选择华为乾崑ADS。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2027年,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的新能源车型超过70%都会标配带激光雷达的华为乾崑ADS,到时候应该就是ADS 5.0了。
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留给雷克萨斯的选择其实并不多,雷克萨斯如果想要在高度发达的中国新能源车市有所建树,闭门造车那老一套应该是行不通了,张开怀抱拥抱中国的平台架构、动力电池、座舱系统以及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才有机会。
雷克萨斯国产不仅宣告了雷克萨斯在华发展新阶段的开启,同时也意味着雷克萨斯以及一众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加价销售时代的结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以雷克萨斯为代表的进口车在中国市场加价销售已经是常态,不少品牌加价20万元提车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然这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有少数消费者以加价提车为荣的畸形消费观有关。
不过在自主品牌新能源崛起之后,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中接连掉队,路虎、玛莎拉蒂、保时捷、林肯、沃尔沃、凯迪拉克包括雷克萨斯在短时间内被中高端汽车消费群体所抛弃,上述品牌在华销量持续下跌,新车研发受销量影响停滞不前,4S门店陷入关店潮和换店潮,品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在传统豪华品牌进口车销量持续下跌的背景下,进口车加价提车基本上成为了过去式,捷豹路虎、英菲尼迪、讴歌、林肯等品牌先后进行国产化但收效甚微,目前除了丰田部分MPV车型以及一些相对小众的性能车之外,主流进口车基本不存在加价提车的情况了。
可以预想一下,等到2027年雷克萨斯国产之际,国内的新能源市场无疑会进一步成熟,产品和服务成熟度都会更上一层楼,届时进口车除了极少数自带圈层认同BUFF的品牌外,绝大多数跨国豪华品牌都会低头做人,在全面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同时主动寻求技术创新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给中国消费者。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