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1月25日,小米SU7迎来了年前的最后一个热搜——“雷军开小米SU7直播被封”引起了吃瓜群众的热烈讨论。
由于违反抖音社区相关安全规定,这场雷军开车衣锦还乡的收官直播突然中断,一个小时后才重新恢复。只见雷军从开车上路前的“嘻嘻”变为被封禁后的“不嘻嘻”,网友锐评:很少见到雷总表情这么严肃,不知道哪位负责策划的下属要过不好年了。
调侃归调侃,事实上这场意外的封禁却为小米汽车和雷军再送一波流量,着实属于因祸得福。而最近要论真正能够让雷总“不嘻嘻”的事情,那么传闻中的“小米汽车第三工厂”或许能够算一个。
虽然官方还没有发布任何声明,但在网络上已经经历了数轮舆论的曝光,目标直指雷军返乡目的地——湖北武汉。传闻其将和位于湖北的东风汽车合作。
然而,近期多位知情人士却在网上异口同声地爆料称“小米与东风合作受阻,第三工厂进展已陷入停滞。”这让本就扑朔迷离的剧情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有关小米汽车第三工厂的诸多问题,究竟谁是谁非,进展如何?
问题1:小米为何着急建设第三工厂?
壹姐:在过去的2024年,小米汽车创下了令所有人艳羡的成绩——八个月时间,一款产品,13.5万台销量,所有汽车品牌都要经历的“爬坡期”,对自带流量的小米来说几乎不存在。
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刚刚成立的小米汽车薄弱的产能以200%速度运转的现实。
过去一年,小米汽车唯一一座整车工厂处于 24 小时双班倒状态,除机器每天停机维护4 小时外,其余时间持续生产,最快76秒下线一辆新车,日产量超700辆,远超设计产能。
而官方规划中的小米汽车工厂二期(同样位于北京亦庄)也在加班加点赶进度,目前已经封顶,并完成暖通施工,整体进度快于预期。根据规划,这一工厂将在6月竣工,7月投产,成为小米今年上市的首款SUV车型YU7的专属工厂。
从产能规划来看,一期工厂+二期工厂合计规划产能已经达到30万台,有爆料称其实际产能在“双班倒”基础上更是最高可达60万台,完成雷军为小米汽车2025年定下的KPI不成问题,第三工厂并非“十万火急”。
然而,从实际出发,小米汽车的第三工厂却是必须要“越早越好”,毕竟第一、第二工厂分别生产SU7和YU7预计已超负荷,如果产能不增加,雷军将没有能力再布局更多新产品,这在当下“快鱼吃慢鱼”的市场中十分不利。再加上有坊间传闻称,YU7之后的小米第三款量产车也有望在年底之前上市,因此,第三工厂的推进势必属于小米汽车内部当下的头等大事。
问题2:日产岚图,谁才是小米的黄金搭档?
壹姐:从坊间传闻以及已公开资料中都能看出,小米第三工厂与东风合作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但具体怎么合作,问题却不止一个。
2024 年 12 月,武汉经开区军山城市资产运营公司竞得一块土地,用于“米岚智造产业园二期项目”,2025年1 月 17 日,小米在官方招聘平台发布了武汉汽车工厂项目经理职位,也侧面印证了合作的真实性。
顾名思义,这片竞价得来的土地项目中的“米”代表小米,“岚”则代表东风岚图,岚图将成为小米汽车在湖北的代工厂,二者合作似乎是最有可能的答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米岚智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刚刚完成拿地,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三工厂显然进度有些落后。更重要的是,这个二期项目并没有已经建成或在建的一期项目作为前提。但东风日产所持有的云峰工厂,却“刚好”就在二期项目的旁边。
那么,考虑到日产如今低迷的销量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东风日产用自家工厂先为小米汽车代工生产的可能性呢?通过查阅资料可知,云峰工厂的所属权属于东风汽车集团,东风日产只是租用这一工厂。
如果要用这一工厂为小米代工,加入合资第三方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更有可能的做法是东风回收工厂改为“米岚一期”,具体合作仍为小米与岚图执行。
问题3:既然小米和东风的合作具备天时地利,为什么二者会传出“谈崩”的消息?
从小米和东风双方来看,合作的可行性都是存在的。但这却并不代表合作已经板上钉钉。
近段时间,有关东风与小米汽车“谈崩”的传闻不胫而走,且衍生出多个版本。尽管都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二者合作的阻力所在。
首先是东风方面。有传言称在合作中,东风想要启用自有供应商体系为小米代工,但遭到小米的拒绝,二者合作因此陷入停滞。
对东风而言,假如从供应链到整车下线完全由小米一手包办,东风真的只做“拧螺丝”的工作,那么合作对己方属于弊大于利。
不仅会损失作为央企的尊严,也无法从小米的流量中获得任何好处,这显然不会是东风想要看到的,因此,东风势必会争取在合作中的更多主动权。
但对小米来说,其供应链一直属于品牌立身之本,即使在最初期,北京的工厂资质不齐的前提下,也没接受过北汽先行代工的方案,而是坚持以自己的工厂生产,可见其重视程度。
有相关知情人士爆料,称小米方面已派人考察过东风旗下几个供应链厂商工厂,得到的结论并不理想,因此拒绝在供应链上妥协也属正常。
此外,假设小米与岚图进行合作,那么岚图品牌本身能够从小米身上得到什么,也将是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东风旗下根正苗红的新能源嫡系品牌,岚图在2024年销量逐渐攀升,连续四个月跻身月销过万俱乐部,目前同样处于事业起步阶段,自身需要许多精力维持发展。
因此,双方之间的合作必定将要涉及技术或股权亦或是供应链合作方面的更多利益交换,这些复杂的内容极有可能在谈判过程中产生分歧。
另一座“大山”的压迫则来自于北京方面。有爆料称小米与东风合作被北京方面阻拦,甚至被相关机构“叫停”,这一说法也并非毫无根据。
众所周知,小米汽车成功的功劳簿上,北京的名字一定出现在前列,从建厂拿地的一路绿灯到造车资质的“先斩后奏”,北京给予了小米汽车100%的支持,使得小米汽车能够以最快速度站上牌桌。
但对于商业合作来说,付出必定要求回报。对于迫切渴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第一城的北京来说,小米汽车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条件,目前尽管一期、二期工厂均在北京建设,但实际创造的产能和利益尚未落地。
在为本地创造足够多的资源之前,作为小米汽车大本营的北京“不愿放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问题4:假如不与东风合作,第三工厂可能花落谁家?
壹姐:假设北京方面不愿放人,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就相对集中,要么在北京继续圈地建厂,要么征用现有工厂。如果是后者,那么北京现代位于顺义的第二工厂是最好选择。这一工厂周边集聚了北汽新能源、奔驰新能源、理想汽车等新能源车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熟,对小米来说也能更好地整合资源。
不过,这一假设的前提仍需小米与北汽、北京现代之间达成谈判,同样会涉及不少复杂的问题,此外,这一工厂本属于燃油车工厂,改造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时间。
而假如小米与东风合作未果的阻力来自东风,那么小米就仍有在武汉建厂的可能,且这一可能性高于其他城市。那么,自建工厂或是与雷军持股的小鹏汽车武汉工厂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后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拯救小鹏目前低迷的销量困境,且工厂适配度高,改造更为容易,同样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近年来破产倒闭的新能源车企不在少数,留下了一地鸡毛和跳楼甩卖的重资产。小米汽车还可以将目光投向这类产业,通过低价收购来解决产能问题也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方式。
写在最后:
第一款车上市不到一年,全网已经在为第三工厂的进度着急。这不失为小米汽车的一种独有的“凡尔赛”。不管工厂最终以什么方式落地,相信雷军都不会让产能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而对于小米汽车来说,今年更重要的“硬仗”仍在台前。YU7及后续可能的增程新车型能否复刻乃至超越SU7的成绩,才是小米汽车最大的悬念。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