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每次去体验各类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都会让我觉得自己真不如一只老鼠,总是习惯性的夹紧双腿。在随车智驾教练近乎幼儿园老师的哂笑中,原本愉悦的科技体验,最后都变成了说不出口的嘴瓢。
驾驶小米SU7的三名女大学生在德上高速遭遇车祸,最终被活活烧死在车里,再次加深了我心里的纠结。之前一次,是问界M7 Plus碰撞起火三人致死的事故。智能驾驶的狂潮,终于制造出了人间的惨剧。
这两起悲剧最显眼的共同点是,事故发生后,车门是锁死无法打开的。放在传统的燃油车大厂中,对于这样的情况是有备用方案的,起码会有备用电源等的设计。众多的国内整车制造商都已经跨越电动化,进入到了智能化阶段了,却无法提供油车最原始的解决方案。任何的声明,都掩盖不了难堪的吃相。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一轮电气化转型的下半场是智能化。在更多的时候,它是国内整车制造商在无限内卷之下,仓促憋出来的说法。众多从事自动驾驶的公司,在资本裹挟下,也终于在智能化下找到了存在下去的理由。如果下半场是智能化,那再下一场又是什么呢?
时下,多数整车制造商只是把智能驾驶当作营销的口号。在最近北京的论坛上,数位汽车品牌大佬对智能驾驶的演讲,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技术储备能力还远没有达到智能驾驶所需的基本要求。特斯拉的FSD,仍是中国汽车行业无法跨过的槛。整车厂家过度夸大智能驾驶的功效不用付出代价,普通韭菜却为此丢了性命,而往往是白白的丧了命。
其实,只要看看一众整车制造商在谈及智能驾驶时的两片肉唇,就知道其中的玄妙。普通消费者连车载雷达的种类都弄不清,却被端到端、一段式与两段式架构、全栈自研、PNP正极、大模型等,这些行业从业者使用的术语,紧紧的包裹起来。直到他们的生命化为乌有。
对这些悲剧做接近于事实真相的分析,可能性近乎于零。中国汽车行业已经缺不了智能驾驶的新衣,也不缺好奇致死的勇士。所以,这件事儿会以对科学的争论开始,以玄学的结论收尾。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