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4月10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发布的2024年年报,整体呈现出一组矛盾的数据。长安汽车全年营业收入1597.33亿元,同比增长5.58%;但归母净利润仅73.21亿元,同比暴跌35.37%,扣非净利润更缩水至25.87亿元。营收与利润的逆向奔跑,揭开了车企转型期“成长痛”。在268.4万辆七年新高销量的光环下,是燃油车依赖度高达72.6%的隐忧。
表面上,268.4万辆的年销量创下七年新高,连续五年正增长的成绩似乎亮眼。但是横向对比自主车企中,长安汽车的同比增长率在比亚迪,吉利,奇瑞这四大自主品牌中,同比增长率最低,显然处于追赶势态,且未能达成280万辆的年度目标。更关键的是,其核心利润仍依赖燃油车,占比为72.6%,而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已成定局。而更可怕的是,长安汽车计划在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这将预示着其在电气化转型的任务相当紧迫,长安汽车的压力可想而知。
新能源转型的冰火两重天
2024年,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73.5万辆,同比增长52.8%,但背后的代价触目惊心。两大自主新能源品牌深蓝与阿维塔合计亏损55.9亿元,其中阿维塔单品牌亏损40.18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
具体来看,主打中端市场的深蓝汽车,5款车型中S07和SL03贡献超七成销量,新车型却陷入"以价换量"困局。深蓝G318上市初期对标方程豹5车型,却因方程豹5突然官降5万元,不得不跟进促销,毛利率被压缩至冰点。
定位高端的阿维塔更显尴尬,虽坐拥华为智驾、宁德电池的"豪华配置",却因品牌溢价不足、三电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全年仅售出7.36万辆,不及10万辆预定目标。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光环褪去,缺乏核心技术护城河的短板暴露无遗。
海外市场虽实现53.6万辆出口、49.6%增长,但20.3%的占比仍难掩"量增质减"的尴尬——更多是低端车型的市场填充,而非技术品牌的价值输出。
管理层震荡与战略迷途
年报发布的同日,长安汽车还宣布了总裁王俊离任的消息。公告称,董事会收到董事王俊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王俊因工作变动,申请辞去公司第九届董事会董事、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召集人职务,辞职报告自送达公司董事会之日起生效,王俊不再担任公司总裁职务。最新信息显示,王俊已转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王俊曾是长安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力推者。2020年上任后这位新能源转型的操盘手在任五年,一手促成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却在阿维塔巨亏、燃油车转型迟滞的节点告别。王俊突然离任,这一时间点的巧合引发市场联想,阿维塔的巨亏与转型节奏的迟滞,或许成为其离任的注脚。
如今,长安汽车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左右互搏”导致资源分散,既未彻底转型,又错失燃油车红利末期。总裁职位空缺,新领导层能否延续战略定力也存在疑虑,尤其面临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的“生死线”。
更严峻的是技术根基的动摇,尽管长安汽车2024年研发投入101亿元,同比增13%,却未能阻止七档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的"集体翻车",暴露自研体系漏洞。
汽车门网数据显示,长安旗下多款车型占据变速箱投诉榜半壁江山,七档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的设计缺陷集中爆发,车主投诉其变速箱存在低速顿挫、动力中断等常见频发问题。离合器片材质也存在不达标。面对问题,厂商消极应对,4S店以“正常现象”搪塞,拒绝对缺陷产品召回。
质量问题不仅侵蚀品牌口碑,更让长安的高端化战略沦为空中楼阁,直接打击消费者对“技术长安”的信任。
总结:
随着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的期限逼近,长安汽车立下280万辆产销目标。但摆在面前的现实是燃油车基本盘加速萎缩,新能源盈利模型尚未跑通,管理层更迭带来的战略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口碑与质量危机的双重侵蚀。
面对280万辆的销量目标,长安汽车已无退路。2025年,是车企面临充满挑战的一年,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希望长安汽车可以直视自己的问题,毕竟在车市寒冬之下,没有中间地带。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