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从本届上海车展来看,出海之于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日常’。”4月23日,上海车展期间,J.D. Power中国区联合研究总经理王庆华在接受汽车头条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车企出海以及与国际友商的合作越来越常态化。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自2021年到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分别达到212万辆、332万辆、522万辆和641万辆,同比增速分别100%、54.4%、57.8%、19.3%,连续两年全球第一。不过根据中汽协最新的预判,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速将大幅放缓至5.8%。
这一判断是否意味这中国汽车出海进入了“平台期”?对此,王庆华表示,高速增长之后会增速放缓是可预期的趋势,因为基数越来越大了,但目前来开中国汽车出海增长的趋势是不变的。
J.D. Power中国区联合研究总经理王庆华
他举例说到,这次上海车展到处都能见到外国面孔,奇瑞展台上次请了3000名国际友人,今年增加到5000名,可见参与互动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了。
不同地区用户需求差异明显,但“性价比”依然是主要因素
一直以来,“性价比”都被认为是MADE IN CHINA的代名词,近年来中国品牌也在极力用价值提升来改观这一认知。
但王庆华表示,“性价比”这个词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而从现阶段看,无论是在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产品性能和合理的价格依然是促进中国汽车出海的主要因素。
当然,不同的区域市场,比如欧洲、南美、东南亚等,消费者购车习惯有着明显区别。中国车企需要制定差异化出海策略,平衡好"全球统一技术平台"与"区域定制化"的矛盾。
具体来看,欧洲是非常明显的成熟市场,虽然44个国家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德国消费者更看重性能,英国消费者更在意内部的舒适性,但整体来看,新购车人群平均年龄较大,处于40-50岁之间;首次购买新车的人群比例仅有10%;大家购车时都有很强的成本意识,包括购车成本和用车成本。
对比当地车型产品,中国汽车的产品力已经“领先欧洲两三年”,且价格合理,购车成本上是有优势的;但如何把产品的吸引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购买力?品牌需要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
基于此,王庆华提到,国内主机厂出海需要与当地经销合作,借助他们更容易被当地人信赖的优势,从而促进销售和拓展市场。
第二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是泰国。王庆华介绍到,泰国市场跟中国很像,新购车人群平均年龄差不多三十四五岁,新购车用户中首次购车的比例60%-70%,但不同于中国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化因素,泰国消费者更看重质量、可靠性以及安全。一方面是与当地人的价值观相关,另一方面泰国没有强制报废要求。
王庆华说到,日系车在当地市占率高达80%-90%,并不是说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主要是日系车提供了足够的产品力和合理的价格。目前,中国品牌在泰国的市占率也在快速提升,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车企将价格战带到当地,新车上市不久下调价格导致车辆快速贬值,会在当地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是墨西哥。研究表明,当地消费者不购买中国车的原因,主要是可靠性问题,对产品质量没信心。王庆华解释到,当地地理地貌复杂,坡路多,消费者更看重大马力,但早期进入当地的产品,没有做好产品适配,前一批用户的满意度影响了后续消费者。
“我们统计下来,现在当地有十几个中国品牌,其中有两三家已经在当地经营了十年左右,其余都是近两三年进入的。”王庆华说到,中国品牌在墨西哥市场市占率达到10%左右,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
王庆华强调,中国汽车出海还是与整车厂的经营理念或者说战略有关。比如,奇瑞现在一直强调“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就比较有诚意,说明在当地有着长期的经营打算。
智能化要与属地需求做好适配,才能发挥技术优势
一些研究表明,欧洲年轻一代对于中国智能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是否意味着"代际更替"将改写竞争格局,智能化会不会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下一个重要引擎?
“我觉得可能是,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期限。”王庆华解释到,欧洲年轻人对智能化接受度高,但年轻人购买力低。而拥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整体年龄普遍偏大,在科技使用上没相对更保守。不过,如果厂家提供足够多的功能,又有足够的价格吸引力,肯定是有优势的。
此外,北美市场当下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高。J.D.Power北美团队的研究显示,当地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并不高,对自动驾驶相关的技术信任度也不高。
J.D.Power此前针对不同汽车品牌的App做过研究,专家评审普遍认为中国汽车的App要优于美国,无论是智能座舱还是智能辅助驾驶,都是领先的。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做到领先的可持续性,如何做好相关法规的限定等。
“中国汽车在当地市场要学会适应当地,而不是让当地消费者适应你。不是你技术领先,别人就会跟随你,从用户体验来说,体验与技术并不是完全正向匹配的。”王庆华表示,中国汽车的智能化领先技术要做好与当地需求的适配,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产品力要回归到文化层面,去适应当地的消费观念,才能更好地被当地消费者所接受。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