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曹德旺提前退休了。以创始人掌舵时代的“谢幕”为标志,象征着福耀玻璃自此正式迈入了“二代时代”。
10月16日,福耀玻璃用一纸公告,宣布了这家商业巨头的权利交替,已经79岁的曹德旺辞任福耀玻璃董事长,由55岁的儿子曹晖接任,同时公司还任命曹晖为法定代表人和董事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
而曹德旺也并非完全“放手”,不再担当福耀玻璃董事长后,他也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及部分子公司的董事、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职务,并被委任为终身荣誉董事长。
按照原来的计划,曹德旺实际的卸任时间是2027年1月,距离现在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当曹德旺被问及为何做出这一决定时,他先打消人们的疑问,“不是因为健康问题,刚体检回来没有任何问题”,然后直接开门见山:“我80岁了,(提早)退下来对福耀更有好处。”
在公告中,福耀玻璃称此次人事变动是考虑到“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战略性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曹德旺的战略性转身,现在已成为撬动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一个关键支点,就像他在采访中表达的一样,“自己到了年龄,不交权不行了。”
在曹德旺看来,早交一天,就能多指导儿子一天,毕竟这么大的集团不可能完全放心,在被追问“具体期限?”的时候,曹德旺坦言:直到我眼睛闭上。
曹德旺退守做“指导员”,福耀迎来曹晖时代
商业帝国的“接班人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极具话题度,韩剧《继承者们》虚构的戏剧冲突,虽来源于现实,却无法高于现实。对于以福耀玻璃为代表的中国家族企业而言,现在已经来到了集体式的“交班时刻”,随着一代创始人功成身退,二代们的首次登台常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
今年娃哈哈集团的“继承者大戏”,已然将家族企业的恩怨纠葛刻画地入木三分,不知曹德旺是否从中受到某些启示,才先于计划一步,将权利安全移交到曹晖手中,不同于宗庆后对宗馥莉在“接班”问题上的开放态度,曹德旺早已对公司高管开诚布公:“福耀玻璃的继承人,只能是我儿子曹晖。”
“曹晖,论水平论资历都不如你们,我不认为他是最高,但是他有一点比你们强,他是曹德旺的儿子。”
关于曹德旺如何白手起家,从一名普通的玻璃采购员,到成立福耀玻璃,并一步步将其打造为福建省首个上市的民营车企,而后借力资本逐鹿全球的故事,已在商业圈耳熟能详。但是,世人并非只知曹德旺,不知其子曹晖,经过30多年的铺垫,曹晖的登场在业内看来实际“顺理成章”。
曹德旺对这位准接班人的培养,始于1989年,当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曹晖便被曹德旺指派到了基层车间,本着“不公开身份、不干轻活儿、不提前下班”这三条铁律,曹晖用6年时间从一个车间龙套,当上了车间主任。
看到曹晖在工厂已经干到得心应手之后,曹德旺又让他去香港从零开始做销售,但曹德旺说,“见不得他舒坦”。所以在2002年美国商务部试图举起反倾销大棒将福耀打出美国市场时,曹德旺一狠心,直接把曹晖推上了“国际商业战场”。
三年的拉锯战中,曹晖作为团队负责人“生啃”下了这场官司,福耀最终胜诉。这让曹德旺对曹晖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评价——“一般的年轻人跟曹晖是不能比的,第一他吃苦耐劳,第二他非常敬业”。
其实曹德旺曾透露过,曹晖并不想接自己的班,这颗富二代创业的种子,终于还是在他45岁的时候发芽了。曹晖向曹德旺表明心意后,向公司递交了福耀玻璃总经理的辞呈,出走并创办了专注汽车配套的三锋集团。一时间“父子决裂”传闻四起,有媒体借机询问曹德旺关于继承人的事,曹德旺没有迟疑,他给出的答案仍然是“曹晖作为接班人的计划,不会变”。
直到2018年,以福耀用2.24亿元收购三锋集团为节点,曹晖由一个创业者角色重新回归家族企业,也正式进入到“预备接班人”的集训阶段,先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再做总经理、然后成为名正言顺的董事长。曹晖从出发到落座,这条路满打满算走了36年。
相比于其他创始掌舵者,曹德旺的接班人计划不仅顺利落地,也体面收场,在代际传承进入高峰期的中国商界,曹德旺退守的从容感,很难不让人心生羡慕,对比同样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车市,则更加发人深省。
“车二代”接班困局,究竟该怎么破?
在公开场合,中国的民营车企大佬们,几乎不会主动谈及所谓的接班人计划。
可能是中国车市激战正酣,行业的目光全部聚焦在一款又一款热门产品烘托出的流量热闹中,对接班人话题无暇顾及。但更主观的原因或许在于,创始人们无法退居二线,也不想退居二线,更不愿因此扰乱公司的正常经营节奏。
这种出发点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新旧动能切换带来的行业变革,正让车企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任何决策都不容闪失,一把手仍然需要充当定海神针的角色。另一方面,企业家的IP刚刚立住,经不住权柄更替的风险,对部分民营车企来说,“二代们”的经历略显稚嫩,稍有不慎恐怕难挽局面。
但是,回到“代际传承”的话题上来,创始人对接班人的培养从不是朝夕之功,像曹德旺一样大方表达对“子承父业”的坚定态度,不失为一份参考答案。
如果说在培养理念上与曹德旺有相似之处的企业家,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应该最为接近,其子李星星也如曹晖一样,走得是一条从基层干起的成长路径。从英国学成归来后,李星星没有直接进入公司管理层,而是先被安排到摩托车事业部学习,投身基础岗位了解研发、销售等全链条业务。到2021年时李星星首次在领克发布会上亮相,意味着他从幕后正式转向台前,与此同时也开始担任吉利各个板块中的多重职位。
不过,由于公开信息不多,业内对李星星仍旧知之甚少,零星碎语中也只是试探性的讨论一下,未来这位“车二代”能否撑起吉利集团这个千亿汽车巨头?
长城汽车作为民营车企代表,其接班人人选同样颇受瞩目。据了解,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只有一女,名为魏紫涵,目前主要专注长城汽车旗下的教育板块,负责“爱和城”的日常经营,至于其有无像李星星一样,走进长城汽车各个部门轮番历练,并无确凿的信息,未来接替魏建军的人选会不会是魏紫涵,目前无法考证。
然而,长城汽车的确是有家族继承的先例在,严格意义上魏建军就是“二代接盘”。
上世纪80年代,魏建军的父亲魏德义与魏建军的叔叔成立了公司合营的长城汽车制造厂,后因意外被南大园乡收回,几经周转才回到魏家手上,魏建军随后走马上任,开始创业之路。对长城汽车来说,如果后续的接班人选不是魏紫涵,那么只能以聘请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来掌舵公司发展。
实际上,很多子女无意接班的公司,都会选择外聘专业人士解决传承的问题,客观上讲这是帮助企业实现职业化运作最高效、也是最省心的方式。但立足情感维度,在中国民营家族企业的创一代心中,很难放下对“血缘=信任”的执着,相比于企业的竞争能力,下一代的忠诚度似乎更为重要,而亲缘则是最高的保障。
这种现象折射出另一层现实难题,真正的代际传承,并非仅是作为“子女角色”的接替,其最终目的是要让企业长久发展、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所以传承二字对应的应该是“青出于蓝”,而非“这是我爹”。据《中国家族企业研究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家族企业约70%面临传承困难,而根据麦肯锡咨询报告给出的结果看,家族企业二代传承的成功率仅有30%。
已经执掌福耀玻璃的曹晖,有一定概率成为这30%之中的一个,那么,中国民营车企的创始人们,做好下一步的打算了吗?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