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前三季度,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中,新势力车企零跑与小鹏却实现了销量逆势大涨。有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零跑共交付新车395516辆,同比增长128.8%;小鹏同期累计交付313196辆,同比大涨217.8%。
更为关键的是,这两家车企的主销价格区间,正是“厮杀”最为激烈的10万至20万元市场。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巨头在这一价位段布局了多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涵盖插混、纯电等多种动力形式。
在此背景下,零跑与小鹏“突围”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巨头们的价格战一度让行业利润空间遭到空前挤压,但零跑与小鹏依然凭借自身独特的策略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这背后,离不开二者在新能源时代的“降本能力”与独特的“吸引力”。
国际巨头认可的“降本能力”
在传统汽车制造业中,成本控制的核心逻辑长期围绕“规模效应”——以更大的年产销量摊薄研发、生产与供应链成本。对仍在爬坡的新势力而言,短期内难与巨头拼规模,于是“技术降本”就变得更为关键。
零跑与小鹏在这件事上非常相似。两者的共性是都打好了平台化的底座:零跑有LEAP整车平台与“四叶草”电子电气架构,小鹏有“扶摇”架构与X-EEA。平台与电子电气架构的组合,一端连着研发侧的模块化、标准化,另一端连着制造与采购侧的规模化,最终实现了更高的通用性与更低的单位成本。
以零跑为例,官方曾多次强调其“全域自研”与“垂直整合”的策略,即在三电与核心电子部件上尽可能自研自造,提高关键环节的可控度和复用性,从而逐步降低成本。
LEAP平台在软硬件上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四叶草”电子电气架构则将座舱、智驾、动力、车身四域合一,减少控制器数量与线束复杂度,进而降低装车和品控难度。
更重要的是,平台还能覆盖A0到C级多种车型形态,整车架构的通用化率做到了更高,这使得零跑能够提前让更多新车型享受到规模性降本的红利。
而小鹏的技术路径也有相同之处。早在2023年,小鹏便发布了“扶摇”架构,该架构的核心是小鹏自研的X-EEA电子电气架构,全栈自研软硬件平台,实现车辆电子系统的高度集成统一。当时小鹏就明确提出,扶摇架构在研发成本、迭代周期与通用化上都会带来显著改善。
不过,小鹏未能在该架构发布之初就把这套“降本能力”发挥到极致。但随着产品与成本策略调整,其优势开始逐渐显现,P7+、G6等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站稳高位。
而两家车企的成本控制能力,也逐渐在财报上得以体现。今年上半年,零跑毛利率升至14.1%这一历史高位,小鹏汽车16.5%的毛利率同样显著改善。
更有说服力的,则是来自外部的认可。大众在2023年入股小鹏并启动产品与技术的共同研发后,大众还在今年官宣,要将与小鹏共同研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覆盖大众品牌CMP及MEB平台国产车型;Stellantis在2023年投资零跑并与之成立合资公司,推动零跑技术与产品的全球化落地。
这些合作本身,就是对这两家企业的架构技术与成本方法论的一种认可。这也能看出,在新能源、智能化时代,比规模降本更具竞争力的,是设计与架构层面的降本。
体验感知与硬件感知带来的差异化
通过平台化、软硬件高度集成来把成本打下来,是小鹏与零跑立足的前提,但能否在用户面前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感知层面的差异化。
小鹏作为最早在国内提供高速/城区NOA的车企之一,其驾驶辅助技术水平一直处在第一梯队。但在过去,其技术能力并未直接转化为销量,原因也出在价格与产品定位上。早期搭载高阶驾驶辅助的车型价格多在20万元以上,而用户也能用同样的价格选择一款尺寸更大、其他配置更丰富的车型。
过去一年,小鹏在产品与配置策略上做了关键调整,将高阶驾驶辅助功能逐步设定为标配。当小鹏的技术应用于MONA M03这款售价不足15万元的车上时,带来的则是“降维打击”级的体验。
据小鹏官方发布的数据,MONA Max版推出后,Max版订单占比高达83%,这也足以体现高阶驾驶辅助对该市场用户有强大吸引力。
零跑则采取了另一种不同的策略。在软件研发上,零跑相对克制。在2024年度财报会上,零跑提到将智驾团队由约500人扩充至约600人。这样的规模与头部动辄数千人规模的团队有较大差距,但这种选择也减轻了研发烧钱与人力成本的负担。
虽然在短期内把“体验感知”做到第一梯队水平显然并不现实,但零跑换了一种思路——更早地在低价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率先普及“高阶感知硬件”,用硬件来塑造“智能化”潜力的用户心智。
哪怕城区高阶辅助功能的推送与能力的迭代还需要较长时间,硬件率先就位依然能让用户在同价位对比时感到零跑更具吸引力。
而这背后的经济账则更为可观。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成本已降至数千元量级,并与销量挂钩,边际成本可控,而软件研发与销量并不直接挂钩,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零跑用低成本的硬件堆料换来了实打实的感知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零跑的做法并非只提供“期望”而无“体验”。在其主力价位带中,能给到完整高阶驾驶辅助体验的车型并不多,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来说,选择其他同级产品或许同样得不到体验,甚至连“期望”都没有。零跑预计将于今年内推送城区高阶驾驶辅助功能,在此也可以期待一下零跑的技术实力,到底能否满足用户的期望。
写在最后:
能够在主流市场实现突围,零跑与小鹏并非偶然。
近两年常有人说“造车门槛降了”。以中国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而言,拼凑一台电动车确实不难,但要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稳住成本并提供更好的体验,靠的不是“拼装”,而是核心技术。两家公司的表现证明,决定成本与效率的,仍是底层架构与自研能力。
同时,这两家企业虽然都选择了主流价位市场,但没有将“低价”作为唯一卖点。这也再次提醒行业,便宜不会是长期策略,独特价值才是可持续的优势。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