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00kg电池组能跑1000km续航”,这是什么概念?特斯拉Model Y的82kWh LG三元锂电池组重465kg,续航751km;比亚迪海鸥的30.08kWh刀片电池,重量120kg,续航305km。也就是说搭载这样的电池能让如今电车的续航翻好几倍,而这如今已不再只是幻想。
2025年10月,中科院与清华大学的联合技术突破将“固态电池”推上热搜,100kg电池组实现1000km续航的技术成果,标志着新能源产业距离终极目标又近了一大步。这场由中国主导的技术突围,不仅将终结电动车的续航焦虑,更将引发从材料到整车、从消费到能源的全链条重构。
1
哪突破了?
固态电池被视作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赛道,顾名思义,其本质是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其革命性在于,不仅能量密度可提升一倍以上,同时彻底解决液态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但其产业化长期受制于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接触难题,硫化物电解质的陶瓷脆性与锂金属负极的柔软特性形成天然矛盾,强行贴合就会存在大量界面缝隙,同时还有结构脆化和安全防护等难题。
而这一次中国科研团队的协同攻关,终于撕开了这道顽固的技术防线。
首先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离子中介”策略堪称精妙,在硫化物电解质中添加微量碘离子,当电池工作时,带负电的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形成动态富碘层,不仅能主动捕获游离的锂离子,还使其像纳米级流沙般渗入每个孔隙,实现界面自修复。最终实现离子传导效率提升了40%,从根本上解决了“接触不良”的界面缝隙难题。
针对电解质脆化问题,中科院金属所打造的“聚合物骨架”技术,采用蜘蛛丝状三维网络结构,相当于给电池穿上了“弹力战衣”,可承受20000次弯折扭转仍保持完整离子通道,同时特殊结构使传输效率提升了86%,相当于把单车道拓展到4车道,实现了强度与性能的双重突破。
清华大学则用氟代聚醚材料构建起安全防线,使电池在120℃热箱测试和针刺测试中均无爆炸风险,破解了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不可兼得的困局。
这三项技术形成完美互补闭环:碘离子解决界面接触问题,柔性骨架保障机械强度,氟化层提供安全防护。
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其中甚至看到了未来汽车的新形态,无需外部加压装置,固态电池不再受限于固定形态,电池包结构设计因此具备空前自由度,未来整车空间布局将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2
领先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研团队这一次的突破是从材料底层原理出发的系统性创新,比日韩企业的工艺改良更具颠覆性。并且专利分析显示,中国已在固态电池领域掌握全球34%的核心专利,其中界面改性技术占比达41%,形成显著技术壁垒。
头部企业中,宁德时代采取“双轨并行”策略,凝聚态电池已实现500Wh/kg能量密度并用于电动飞机验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比亚迪的60Ah全固态电池2024年完成中试,能量密度达400Wh/kg,装车时间表清晰明确;奇瑞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是传统液态锂电池的两倍多,续航里程可轻松突破1200-1300公里。
专业厂商同样表现亮眼,国轩高科0.2GWh中试线良率已达90%,清陶能源的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已搭载智己L6实现量产,太蓝新能源的无隔膜技术更使成本降低10%。
对比国际阵营,中国的优势愈发凸显。丰田虽宣称2026年投产高能量密度硫化物电池,但尚未公开中试数据;三星SDI则受困于成本高企的难题。
不过领先归领先,实际上想要实现产业化仍面临不少现实难题,比如碘离子低温迁移速率低下、硫化物电解质量产成本高企、万次循环后界面重构导致的容量衰减机制尚未得到验证等等。行业共识认为,要实现车规级应用,还需3-5年完成工程验证。
3
何时能买?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买到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
按照目前各大车企的装车时间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底-2026年,半固态电池落地阶段,该阶段上市产品多为半固态电池车,并已基本解决传统电动车痛点,比如入门级的上汽MG4半固态版9.98万落地,续航600公里,-7℃续航达成率75%,预计将在年内交付。此外还有广汽昊铂HT的准固态电池车型正在路试,据说也会在2025年底将开启限量交付。
如果想等“真固态电池”,2026-2027年或将是关键节点,多家车企明确了装车时间表。
比如广汽昊铂,全固态电池车型计划2026年正式装车,能量密度达500Wh/kg,续航突破 1200公里,充电10分钟增加600公里续航;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则宣布,旗下固态电池技术2026年装车试运行,2027年全面量产上市;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也将同步装车极氪旗舰轿车,技术路线选择性能更优的硫化物路线,已经解决了电解质怕空气的量产难题。
比亚迪计划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首款车型可能搭载在唐或汉的高端版本上,目标实现 “固液同价”。奇瑞的鲲鹏固态电池、长安与太蓝新能源合作的无隔膜固态电池,也会在2027年批量上市,覆盖15-40万价格区间。
这个阶段的全固态车型,不仅续航普遍突破1000公里,还能实现- 30℃低温正常使用,安全性通过“针刺不起火、高温不爆炸” 测试,补能体验和燃油车基本持平。
到了2030年前后,预计将会进入固态电池的普及阶段,价格将与液态电池持平,尤其在50万级以上的豪华级车型上,有可能会出现续航2000km以上的车型,彻底告别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
续航破千、充电十分钟、安全无隐患——曾经幻想的用车场景,正在固态电池的推动下加速成为现实。当技术的光芒照亮产业的前路,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的电动车时代,已近在眼前。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