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一家新的汽车央企即将诞生。
2月9日晚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母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重组可能导致间接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上述信息,迅速引发央企汽车板块整合猜想: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或将合并重组。如果成功重组,成立的汽车集团销量超过500万辆,超过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
翌日,在重组的传闻之下,东风系、兵装系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集体大涨的情况,多家公司开盘即涨停。
不破不立
重组之风,由来已久。
早在2017年,长安、东风与一汽在武汉举行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仪式,当时被视为为未来更大范围重组奠定基础。2018年,也传出过三家将要合并成立国汽集团的消息,不过无疾而终。时至今日,上述三家汽车公司的合作大多聚焦于新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移动出行等方面。
然而,重组的“时效”却越发紧迫。
去年3月,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曾公开指出,就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几家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还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需通过考核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实现突破。
同时,还有报道称,去年年中,由工信部牵头的一次汽车产业内部研讨会上,有高层对中国车企的进展很不满意,甚至拍桌子称,“中国所有车企的利润加起来还没有人家丰田一家高,你们到底在搞些什么......”在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上,比亚迪与吉利是唯二的两家中国车企,但距离前三位的丰田、大众、现代起亚近千万的体量,依然有着不小差距。
面对强劲的外企以及不断崛起的民企,汽车“国家队”的压力陡增,重组或将为其按下加速键。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从体量上看,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销量268.3万辆,同比增长5.1%。同年,东风集团全年销量248万辆,同比增长2.5%。两者合计销量为516万辆,若重组完成,新主体有望晋升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车企。而庞大的规模,也有望带来更强的市场话语权及供应链议价权,从而在产品定价、市场份额争夺等方面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不过,比起“做大”,汽车央企的整合更重要的目的是“做强”。据悉,一旦整合完成,双方在新能源、智能驾驶、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发资源也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更加高效的研发平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在西南市场、东风在华中市场,地区毗邻的天然优势也能够让双方在市场拓展、渠道建设方面更为便利。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的重组绝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政策保护到市场竞合、从跟随创新到定义标准的关键跃迁。若整合成功,一个崭新的中国汽车“巨无霸”即将登上世界舞台。
重组大戏
但这场重组,注定也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车企巨头间的合并,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去年年底,本田与日产张扬在先的合并,如今也宣告受阻。其中的利益纠葛、博弈,不可回避。
目前,微博上已经出现了“长安、东风合并难题”相关的讨论,大家的焦点主要在于:整合难度高、品牌定位冲突和转型速度与灵活性。
众所周知,长安与东风两家集团的产品定位接近,受众高度重合。“长安旗下的阿维塔、深蓝、启源、长安等品牌,与东风旗下的岚图、奕派、纳米、风神等品牌,都是竞争关系。这会造成很大的内耗,比较考验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而对于品牌定位和设计理念来说,长安更侧重智能化,与华为联手打造智驾,而东风更侧重性能和驾驶体验,总体调性存在差异。如何妥善处理好各个品牌,实现1+1>2或者至少=2的效果,这将是个棘手的难题。
对此,DeepSeek给出了较为“中肯”的建议:若以“技术共享+差异化定位”为核心,同时引入市场化机制(如混改、股权激励),则有机会打造“中国版大众集团”,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提升国际竞争力;反之,若流于形式或受制于体制束缚,整合后若无法实现高效协同,则可能错失转型机遇。
当下,可以说,长安、东风的合并承载着太多的期望与责任,能否“做大做强”为中国培育出世界级汽车集团提供范本,整个行业都在拭目以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他央企和地方国企也可能加入到整合的浪潮中来。如一汽与广汽、上汽与北汽等企业的整合传闻也在业内广为流传。由此,车圈“整合”大戏,也正式开演。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