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联合奇瑞、吉利、比亚迪、华为、腾讯等“中国智驾合伙人”,共同宣告全民智驾元年的到来。这一计划以“自主研发+合作共创”双轮驱动,目标打造“贴心、懂你的AI数智新汽车”,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舞台。
"北斗天枢2.0"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将智能驾驶从功能实现层面提升到认知智能维度。与1.0时代聚焦传感器融合、算力提升等技术参数不同,2.0计划提出"场景引擎"概念,通过AI大模型实现驾驶场景的实时解析与预判。这意味着长安的智驾系统不再局限于L2++级别的辅助驾驶,而是向具备环境理解能力的"类人驾驶"进化。
“北斗天枢2.0”计划以“贴心、懂你的AI数智新汽车”为愿景,勾勒出未来十年的技术路径。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突破至L4级,覆盖极端天气与复杂路况。2024年底完成新一代飞行汽车试飞,2028年量产人形机器人,重构“空陆一体”出行生态。全球首发400Wh/kg全固态电池,续航突破1500公里,AI诊断技术将电池安全性提升70%,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未来三年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覆盖经济代步车、高端SUV、硬派越野等全场景需求,彻底淘汰非智能化车型。
这一战略的底气,源于长安汽车过去7年累计1148亿元的研发投入、1.8万人的技术团队,以及9345项专利的硬核支撑。
在"北斗天枢2.0"的顶层设计中,最富野心的莫过于"智能生态联盟"的构建。长安联合华为、腾讯、地平线等12家科技企业,搭建起覆盖芯片、算法、云服务、内容生态的立体矩阵。这种开放合作的生态模式,与特斯拉的垂直整合形成鲜明对比。
深入分析生态布局,可见长安的战略考量:与华为合作解决高精地图与车路协同痛点,引入腾讯强化车载娱乐系统黏性,联姻地平线提升本土化芯片适配能力。这种"去中心化"的生态策略,既规避了重资产投入风险,又通过资源整合快速补齐能力短板。更具前瞻性的是,长安同步发布了开发者平台,向第三方开放300余个车辆控制接口,这标志着其正从封闭的制造体系向开放的移动服务平台转型。
在"北斗天枢2.0"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当行业竞争焦点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长安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智能驾驶的突破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生产关系的重构。
从组织架构看,长安成立软件科技公司、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独立实体,实行"科技公司+传统车企"的双轨制运营;在人才战略上,三年内智能研发人员占比从15%提升至40%,并建立股权激励等市场化考核机制。这些变革撕开了传统车企的体制桎梏,展现出向科技公司蜕变的决心。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以“长江黄河浪卷浪,中国品牌创辉煌”寄语,强调中国品牌在智能化浪潮中的使命担当。从郭沫若笔下“尽我智能”的长安精神,到如今“北斗天枢2.0”的科技答卷,长安正以创新驱动,向全球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与自信。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