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最近这段时间,最热门题的就是汽车智驾,但不管是车企说的全民智驾,还是遥遥领先的高阶智驾,现阶段的智驾,智驾水平越高事故率可能更高,大家相信吗?
就拿 2025 年春节假期来说,某品牌车主在朋友圈炫耀 “开车睡觉、刷剧、甚至打游戏” 这些 “智驾神操作” 的视频,引发全网声讨。可同一天,泉南高速就发生了一起因滥用辅助驾驶,导致 2 死 1 伤的惨剧。
而且在 2025 年春节期间,某品牌用户累计使用智驾功能行驶 1.43 亿公里,其中 41.8% 的里程完全由系统接管。但同一时段内,因滥用智驾导致的事故较 2024 年同期增长近 50%。像浙江台州的剐蹭事故,车主金某全程低头玩手机,放任车辆偏离车道撞击护栏;还有衡阳高速惨案,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后分心,车辆冲入施工区致 2 人死亡。这样的数据和案例,真的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智驾。
为啥会出现这种智驾水平越高,事故率却越高的反常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先说说咱们用户自身,很多人对智驾系统存在严重的错误认知,还经常违规操作。调查显示,仅有 25% 的购车者接受过完整智驾培训,41% 的消费者甚至从未了解过智驾系统的操作边界 。不少车主在使用智驾功能时,觉得自己彻底解放了,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湖南男子,开车时依赖智驾系统,竟然直接睡着了。还有些车主在智驾过程中玩手机、刷剧,完全忽视了自己才是驾驶安全的最终责任人。
车企这边也有很大责任,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做得太不到位。宣传时,各种夸大智驾功能,什么 “解放双手”“自动驾驶” 这些诱人的话术频出,可出了事就强调智驾只是辅助,这不是误导消费者吗?而且,很多车企在销售车辆时,对智驾功能的培训严重缺失,某品牌销售甚至私下透露,培训时只教消费者如何启动智驾,却绝口不提其中的风险。另外,部分车企为了规避责任,在事故调查时,拼命强调是用户未握方向盘,可他们自己设计的系统却允许长达 30 秒的脱手检测间隔,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还有法律层面,目前对智驾事故的责任划分还不够明确。就拿深圳的某起事故来说,交警判定车主全责,但车主却质疑是智驾系统未识别障碍物才导致事故发生,双方各执一词,可由于法律没有清晰界定,很难判定责任归属。这种法律上的模糊地带,不仅让消费者感到迷茫,也让车企在责任承担上存在侥幸心理。
虽然现在智驾存在这些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它。智驾本身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它的初衷就是为了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只要我们能解决当前存在的用户认知、车企宣传和法律界定等问题,智驾的安全性肯定能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待智驾的发展,既不能盲目追捧,忽视其中的风险;也不能因噎废食,对它的未来失去信心。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用户意识的提高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智驾一定能成为我们安全出行的得力助手,让我们的出行更加轻松、安心 !
最后,大家对于现阶段的智驾还有什么想要说的,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