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当价格战与价值战并行,车企的终极考验不再是“如何造好车”,而是“如何让用户相信你的车值得”。而魔幻的2025年,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理性成熟”的转折点。
2025年的中国车市,像一场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戏剧。先是比亚迪用“天神之眼”掀起智驾平权,把高阶智驾拉进10万内市场的同时,也给其他友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一边,是别克君威这样的传统燃油车从20万级直降10万,小米SU7 Ultra预售80万却以52.99万上市,尊界S800则是以百万身价冲击豪华市场。
这场看似分裂的“下沉”与“上攻”背后,本质是车企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博弈——有人用成本换市场,有人以技术博未来。而当这两种逻辑同时在一个市场发酵,魔幻便成了常态。
2月魔幻开局:价格跳水、智驾平权
乙巳蛇年的车市,从第一个月开始便充满戏剧性。比亚迪用一场“智驾平权”运动撕开了另一条战线,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下放至7万元级海鸥车型。此举让不少友商措手不及:当比亚迪用规模化优势摊薄智驾成本,其他品牌不得不思考,是跟进价格战,还是押注技术差异化?
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小米SU7 Ultra的定价,预售80多万的性能车型最终以52.99万上市,28.5万元的降幅刷新车企营销史纪录。雷军“让豪车回归价值本质”的口号,实则是以三电机1548马力、1.98秒零百加速的极致性能,对传统豪华品牌发起“降维打击”。小米二期工厂的建设进度与交付压力,更让外界担忧这种“限量+降价”组合拳是否会重演SU7的交付困局。
2月28日,别克宣布君威25T超享版一口价10.69万元,较指导价直降5.29万,燃油车市场的价格体系被彻底击穿。这款曾对标帕萨特的中型车,如今以“B级性能+A级价格”的策略,试图在新能源与燃油车的夹缝中杀出血路。经销商库存压力、零部件供应商转产新能源、年轻用户理性化消费三重因素,共同导演了这场美系车的悲壮自救。
尊界上攻、思域守价背后的逻辑
不过在价格战的血海中,仍有玩家逆流而上。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以百万级定价登场,轴距3370mm、四激光雷达、±16°后轮转向,直接将矛头指向奔驰S级。这款车的野心不仅在于产品,更在于重构国产豪华车的价值认知,但当用户愿意以“智能豪华”替代“传统豪华”,传统豪华品牌的“LOGO信仰”便有了松动可能。但风险同样明显:江淮的制造底蕴能否支撑百万级品质?市场对“国产迈巴赫”的接受度仍需时间检验。
相比之下,在3月第一天上市的本田新款思域定价策略就稍微显得有些“保守”,12.99万的起售价显得十分“异类”,但大概率会在终端市场给出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前一天君威刚把合资B级车的价格下探至10级,并且借鉴新能源的定价模式推出了全品牌一口价,思域这样显得定价策略似乎有些反应迟钝了些。
不过这背后是日系品牌的两难:一方面,新能源冲击下燃油车市场份额萎缩,降价几乎是唯一出路;另一方面,本田试图通过强化“地球梦”发动机的技术标签和混动系统的差异化,守住燃油车最后的利润堡垒。这种“以技术换溢价”的尝试能否成功?答案或许藏在市场对“智能化”的重新定义中:当消费者开始用“算力TOPS”而非“马力匹数”评判价值时,传统动力系统的护城河或将加速崩塌。
3月新车或陷入定价谜题
进入3月,新一轮产品攻势即将展开,而定价策略的微妙差异,折射出车企对市场趋势的迥异判断。
例如零跑B10就有传闻显示会杀入10万级市场,并搭载高通8295芯片和激光雷达,试图用“越级配置”颠覆纯电SUV的性价比逻辑。但风险在于:当成本控制遇上高阶智驾,品控与体验能否平衡?同时,零跑的牌认知度与渠道短板仍是隐患。
将在3月上旬上市的小鹏2025款G6则选择“加量不加价”,全系标配AI智驾与5C超充电池,81项升级后起售价或下探至17万。携800V快充+双Orin-X芯片的组合直指Model Y,新增的5C超充能力(10%-80%电量11分钟)解决续航焦虑,XNGP城市智驾覆盖扩大至50城。这款车能否扭转小鹏“叫好不叫座”的宿命,定价将是关键。
更高端的战场则属于问界M8,作为华为系中大型SUV新产品,其3105mm轴距、四激光雷达和乾崑ADS 4.0系统,剑指理想L9与腾势N9。但35万级的预测售价暴露了华为的谨慎:在M9成功站稳50万区间后,M8需要以“性价比旗舰”的身份扩大战果,而非盲目上探。同时问界M8的真正威胁在于,可能用M9的70%性能实现50%价格,彻底搅动30-40万元SUV市场格局。
广汽本田P7/东风本田S7这对姊妹车型是本田今年电动化转型的重点,全新的纯电架构、不错的智能化配置,面对一众国产新能源品牌也有一战之力。同样的问题是,要怎么应对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平衡,毕竟本田在纯电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这个平衡点真的不太好找。
结语
2025年的车市魔幻剧,本质是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必然阵痛。当电动化抹平动力差距、智能化重构用户体验,所有车企都不得不直面灵魂拷问:品牌溢价究竟还能支撑多少价差?
这场价格与价值博弈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车企的竞争将从配置表上的参数比拼,转向数据积累、生态协同与用户运营的长期主义战争。那些既能卷价格又能卷价值的企业,才有可能在魔幻车市中找到真实的存在感。而对于消费者,这个充满荒诞与惊喜的时代,或许正是“最好的购车年代”。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