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安世风波,将芯片、稀土和汽车产业链的脆弱性暴露在了台面上。
文 / 张恒
近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介入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随后,中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反制令其全球供应链瞬间“冻结”。
这家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是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事件曝光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发表声明,警告生产或将因此停摆。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警告称,供应中断最早下月将波及本土组装线。在中美欧角力的背景下,这事儿不仅是一张外交牌,更牵动着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安全。
“政治商业时代”的风险
安世成立于1953年,总部在荷兰奈梅亨,主打分立器件和功率MOSFET,年产能超过1000亿颗。其客户名单包括苹果、三星、华为,还有特斯拉和大众等车企都在列,尤其是电动车生产线少不了它的SiC(碳化硅)芯片。
2019年,闻泰科技花了30亿欧元,从荷兰恩智浦手里接盘安世半导体。当时,外界把这桩并购视作中国半导体“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
并购完成后,安世彻底融入了中国体系。如今,它在南京、合肥两地的工厂贡献了近八成产能。到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已经占到安世营收的六成,毛利接近10亿美元。
这桩交易本是双赢,中国企业补上了高端功率半导体的短板,荷兰也借机扩大了市场和产业链配套,但地缘政治的阴影很快笼罩了上来。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美国屡次向荷兰施压,警告安世的技术可能“外流”到中国,并被用于军工领域。2023年,荷兰顺势推出《半导体供应链安全法》,提高对中资企业的审查门槛。ASML的光刻机禁令,更让荷兰成了“美欧阵营”的马前卒。
2025年10月12日深夜,荷兰经济部援引“货物可用性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启用了“黄金股”机制——冻结安世资产,并剥夺母公司闻泰科技的董事会决策权。
官方的解释是“治理失效”和“国家安全风险”,但真正的信号早在几个月前就释放出来。美国方面曾点名警告,安世的中国籍CEO可能触发出口限制。随后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击,要求安世在华工厂暂停对欧出口。现在,供应链两头都被卡住。
消息一出,闻泰科技复牌后直接跌停,市值蒸发上百亿。下游汽车股也跟着波动,大众、宝马、福特和通用汽车的股价悉数下跌,但波动并不大。显然,投资者都在等待进一步的事态发展。
社交媒体上讨论迅速升温,“芯片比油价还贵”、“电动车梦碎了”的调侃随处可见。一辆电动车要用上几百颗功率芯片,只要一个环节断裂,整条生产线就得停摆。
业内人士更担心的是,安世的SiC器件在电动车高效能系统里举足轻重,占车用半导体成本的15%到20%,若供给中断,2021年的“缺芯潮”恐怕要重演。
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表态,希望“与中方保持对话”,但时间并不宽裕——安世的库存撑不了几周,欧洲车企已经在抢货。
这桩收购走过六年,从合作到猜忌,再到接管,几乎浓缩了“政治商业时代”的风险。没人能说得清下一步会怎样,但能肯定的一点是,在全球供应链的棋盘上,再也没有哪一笔交易是“纯商业”性质。
汽车供应链岌岌可危
安世并非“尖端逻辑芯片”供应商,但其功率器件如MOSFET和SiC,正是电动车“电驱系统”的命门:负责功率转换、电机控制和快充管理,提升效率15%-25%以上。
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将达到2100万-2200万辆,同比增长25%。安世在功率SiC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估计10%-20%),中断将直接冲击供应链。
短期冲击显而易见,库存一旦耗尽,生产延误就不可避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声明:“若芯片供应中断,供应商无法生产零部件,车企将面临停产风险。”大众汽车已成立特别工作组,评估数百种零部件影响。尽管大众汽车不直接采购安世,但其电池和电机模块中嵌入的二级芯片将波及。
业内担忧,今年第四季度全球电动车产量可能下滑3%-5%,欧洲的情况最为紧急,库存仅1-2个月,不及中国本土的2-3个月。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警告称,供应问题最早11月就会显现,福特和通用汽车生产线或停滞,影响本土组装。有分析师表示,日系车企交付也会因此延误,或将达数月之久。
成本端同样承压。替代供应商如英飞凌(市场份额约25%)的产能吃紧,SiC价格波动将可能推高电动车整车成本。
对车企而言,毛利率或将压缩2-3个百分点。中国车企相对情况稍好一些,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本土化率超70%,库存缓冲较强(约3-4个月),但出口车型会受到波及。而欧洲的大众、宝马等车企的电动转型计划或拖累数月。
这场断供也暴露出汽车供应链的“长尾风险”。2021年“芯片荒”已致全球汽车减产约770万-1100万辆,如今安世事件就像“续集”,放大了区域分化。中国自给率提升至40%左右;而欧美依赖进口,转型成本或增加数亿美元用于建设新产线。
据路透社报道,欧洲制造商紧急评估供应链多元化(如越南或印度建厂),但需数月实施。当全球化红利不再,汽车厂商的供应链是否稳定,自给率如何,成为了面对外来风险的关键。
安世风波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零部件与芯片的紧张,让整车厂不得不重新评估备货和本地化方案。现有数据表明,汽车半导体的本土化率在不同细分上差别很大,整体还未达到所谓“高度自给”的水准。
从策略层面看,美方推动的“芯片四方联盟”及更紧张的出口管控,确实在改变欧洲和亚洲企业的选择。荷兰的动作并非一夜之间做出的决定,而是早有蓄谋,中国则用稀土等关键资源作为反击筹码。
从事态发展来看,这场风波不会很快结束。正如闻泰科技公告里所说:“碎片化、政治化的供应链,最后伤的是所有人”。【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