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乙巳蛇年到来之前,网上流传着一份新势力年终奖系数。据传业绩好的,年终奖可到8个月。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有的新势力倒下了,有的新势力营收超燃油车企。新造车十年,同一起点出发的初传企业,现在的差距比银河系还大。
农历新年到来之前,零跑宣布提前一年达成单季度盈利目标,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让人没想到,李想之后让公司率先实现盈利的,是曾经说出“销量比利润更重要”的朱江明。
何小鹏曾说,新势力初期取代不上进的传统势力,后期还是会遇到那些上进的传统势力。此言不虚。零跑打破三强蔚小理的格局,跻身新势力品牌销量前三。除了这四家以外,销量排名前十的新品牌,有深蓝、极氪、腾势这样的企业,也有鸿蒙智行、小米这样的跨界势力。
当淘汰赛进入下半场,这些已经在销量规模上成为头部的新品牌,是否已经跨过了生死关?
活下去,年销量30万辆是分水岭?
业内普遍认为,年销30万辆是一家车企跨越规模化鸿沟的基准线。30万辆之上,企业才有谈盈利的条件。2024年,零跑汽车的全年销量近30万辆,理想率先在2023年销量突破30万辆。
以特斯拉为参照,自2014年正式向中国用户交付第一批车辆开始,特斯拉在2020年在华交付量首次超过10万辆,中间用了7年时间。但此后的一年时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从2020年14.8万辆跃升至2021年的32.3万辆,并且连续多个季度实现盈利。
如果以30万辆为基准线,理想与零跑率先迈过规模化的第一关。蔚来、小鹏2024年销量分别约为22.1万、20万辆。不过,这两家在2025年都制定了激进的销量目标,分别为44万辆和35万辆。他们实现销量翻番的策略并不相同,蔚来通过蔚来、乐道和萤火虫三个品牌齐发力;小鹏计划在2025推7款新车,同时进军增程市场。
在价格战开始之前,有权威研究机构以特斯拉为参考,分析得出结论,新势力品牌会在6-18万辆年销量阶段进入扭亏的转折点。但2022年初开始的价格战,扰乱了这一节奏,同时加快了淘汰赛的进程。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每一家新势力车企都面临生死考验。威马、爱驰、高合、哪吒、极越等新品牌相继暴雷,他们其中有销量超过10万辆的玩家。
光有规模还不够,但没有规模万万不行。新势力车企从第一关年销10万辆来到第二个赛点:年销30万辆。这是不是意味着,生死线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何小鹏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势力只有坐稳前三或者前五的位置之后,再谈追求利润率才有意义。当从这两年的竞争态势看,有底气说自己坐稳前三的新势力并不多。就在2023年,哪吒汽车还以12.7万辆的年销量位居新势力第十。
他们要面对的变数,有小米、鸿蒙智行,跨界造车不断刷新“最快完成10万辆”、“最快达成50万辆”的行业记录。还有极氪、深蓝这样交付量不断攀升的国家队新势力。
此外,随着华为与传统车企结合的越来越深入,共同打造的新车型乃至新品牌越来越多,依然留在牌桌上的人,丝毫不敢放松。
淘汰赛言论的背后,是没人能确保活下去
如今,对于新势力生死的判断比比皆是。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汽车行业的真正组成部分,别管是高管、股东、财务、研发、卖车的、修车的,每一个人都逃不开汽车消费者的身份。
判断新势力的生死,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能尽量的减少自己的资产损失,同时,还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前者匹配人类的动物性,后者匹配人类的人性。
但,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很多人将30万辆,有无智驾等,作为评判生死的标准,实际上却存在着众多的悖论,让观点存疑。
汽车行业发展至今,时间已经超过140年,决定性因素只有2个,一个是资本,一个是成本。资本,等于车企所拥有的财力,相当于是血库,更充足的资金,能决定更高容错率的商业决策或技术决策。摆在全球新势力面前的局面基本相同,之前的全球化结构不在,资本市场的热钱开始从智能汽车行业逐渐褪去,涌向超级计算、通用机器人等,新势力的融资冗余越来越难。所以,自求多福、自力更生,这是唯一选择。
这时,单打独斗的新势力,其实面对的隐患,相比背靠巨头或者集团的新势力,压力更大。就比如,小米、极氪、阿维塔、深蓝、鸿蒙智行的四界等,它们的经营压力相对更小。
成本的角度,不止是性价比,而是技术是否先进,或者技术是否成本足够低。
前者,比如华为鸿蒙智行、小米,后者,比如零跑、小鹏等。而能够将二者之间进行深度结合的,就一定能杀出重围,典型的案例是特斯拉、比亚迪。
而摆在新势力眼前的难题还包括,进入了数码快消品的逻辑之后,将同时面对消费者认知口碑、技术迭代等多方面的挑战。
消费者认知口碑不用多说,发生背刺之后,确实有着特斯拉、极氪、问界等品牌的力挽狂澜,但也有着更多的反面案例。
而技术的迭代,则在于,每年都会诞生大量的技术淘汰。如,从2020年左右开始,纯电动车型的主流续航迭代,以每年50公里,甚至100公里来推进。2020年主流为450公里,2021年为500公里,2022年为550公里。简言之,谁能够接下来像特斯拉一样,从三电到智驾再到座舱,对老车主和新车主之间进行平衡,谁就更有优势。
换言之,不论是谁提出相应的竞赛口号,其实都是因为焦虑。因为尚未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缺乏相应的新法律法规等配套,一片混沌。所以,抢下销量的份额,抢占消费者认知,带出新的舆论站队,也就成为了可见最有效的手段。
写在最后:
所以说,新势力里,谁真的完成了上岸?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1.5。
1是特斯拉,0.5是零跑。当前,市场的主流竞争形态,两极分化越来越大。分化的第一类是,典型的老二策略。比如,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杀出重围之后,2025年里,肉眼可见的会有17款基本同类的产品登场。再比如,很多企业如今被舆论评为,摸着比亚迪过河。头部企业的哪些产品和逻辑成功了,就高效的复制,并加上自己的一定特点。
这种业态之下,很显然,没人敢说,自己真的可以活下去。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