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这两天商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曹德旺交棒给了自己55岁的儿子曹晖。
曹德旺回应说“自己快80岁了,是时候开启退休生活,也该让儿子和他的团队去历练历练,希望福耀能成为百年老店”。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谢幕,也标志着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到了交接棒的阶段。
民营企业操心“传给谁”的问题,而车圈那些国有巨头们,则面临更现实的问题:手里的牌,还够不够打到下一轮。
比如北汽,“二把手”总经理位置已经悬空一年半了,这大概跟它“冰火两重天”的处境有关。
2023年,北京奔驰的毛利高达449.64亿元,而北汽股份同期的整体毛利是465.71亿元。2024年,北汽全年毛利约为455亿元,而其中北京奔驰贡献了约442亿元,占比进一步攀升至97.1%。2025年前三季度,北汽毛利约为338亿元,其中北京奔驰的贡献高达330亿元,占比创下了97.6%的新高。
净利润方面,北汽2023年归母净利润是40.3亿元,2024年下滑至约38.5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录得约29亿元,如果扣除掉北京奔驰带来的收益,北汽自主品牌等业务板块实际上是巨额亏损的。
结论是:奔驰凭一己之力奶活了整个北汽集团。
北汽蓝谷(也就是极狐)从2021年至今,烧掉了超过240个小目标,虽然单车亏损从2021年的87.3万元减少到了12.3万元,但显然,“卖一台亏一台,越卖亏越多”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北汽现任董事长张建勇是财务出身,这个任命的潜台词很清晰——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严格地算好每一笔账,仔细检查公司的所有业务,把那些一直亏钱的项目停掉。
这场由财务主导的调整,让北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总经理的位置一直空着,很可能是在为一个更大的变化做准备。是等着引进更有实力的合作伙伴,然后彻底重整极狐?还是准备卖掉一些业务,把所有资源集中到一个更有前途的方向上?
Nobody know。
还有,下一任总经理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等公司止住亏损后,新上任的总经理要做的事情就不再是“砍业务”,而是“谋发展”了,所以这个人不太可能是财务或生产背景,而更可能是一位“营销天才”或“产品狂人”,最好是像李想这样的,毕竟他需要有能力为一个技术不错但大家印象模糊的产品重新建立形象,讲出能让市场买账的新故事。
会不会是北汽新能源的核心人物张国富?他的职位变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作为在新能源领域干了很多年的老将,他的快速晋升表明不管北汽怎么调整财务,最后还是要押注在新能源上。
和北汽有一拼的是广汽、东风,它俩“二把手”的位置也一度空着,只不过现在补上了:广汽是董事长冯兴亚自己兼任,而东风则任命了冯长军。
广汽过去很擅长利用合资品牌赚钱,大约在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雅阁、奥德赛、凯美瑞、汉兰达......这些名字都是“硬通货”,4S店加价卖车是常有的事。
我们翻开当年的财报,比如2017年,广汽集团归母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7.86亿元,而仅“两田”贡献的投资收益就高达97.43亿元,占比超过90%。
整个集团几乎就是靠着这两家合资公司在“躺赢”,自主品牌的存在感,更多是战略性的而非利润性的,相当于翻版北汽。
但现在,广汽也焦虑了。
2022年来自合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达到146.7亿元的高点,2023年这个数字骤降至87.96亿元,同比暴跌超过40%。到了2024年,全年投资收益进一步腰斩至约40亿元。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加剧,前三季度投资收益不足25亿元,同比再次大幅下滑。
归母净利润也随之急剧萎缩:2023年为44.29亿元,2024年下滑至约20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1.5亿元,同比暴跌超过90%,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
曾经的“利润奶牛”不仅自身难保,其输血能力也基本枯竭,自主板块的巨额投入与亏损,无法再被有效覆盖。
说起来,广汽自主品牌销量对B端市场的“路径依赖”确实很明显。
埃安销量数据亮眼,但“网约车之王”的标签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同时也让昊铂(Hyper)的处境无比尴尬。
面对合资利润下滑和自主品牌向上困难的双重压力,广汽的选择只能是“抢时间”。冯兴亚一个人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正是这种焦虑下的选择。
兼任的好处是决策快、执行力强,董事长定下的方向,自己就能马上调动资源去办,中间不会有部门之间的推诿和耽搁,这在公司需要快速转型的时候非常有效。
有意思的是,东风旗下的高端品牌岚图汽车,也是CEO兼任董事长。但岚图不太一样,它不是为了拯救一个大集团,而是作为一个从传统国企里诞生的新品牌,需要一个说了算的人来打破内部的条条框框,用创业公司的速度去参与市场竞争。
毕竟岚图就快IPO了。
东风也在亏。根据财报,东风集团在2021年还赚了113.6亿元,到了2023年,就直接变成了亏损近40亿元,这种下跌速度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2024年,亏损扩大到57.3亿元。而进入2025年,前三季度依旧亏损约28.5亿元,情况没有明显好转。
亏损的背后,是各个子品牌没能形成合力,技术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亮点。
东风旗下有很多品牌,比如风神、岚图、猛士、eπ等,但它们未能形成合力,反而陷入了“左右互搏”的泥潭。
不过,虽然整体上有问题,但被寄予厚望的岚图已经展现出了很好的转变趋势,从最初定位模糊、销量惨淡、到扭亏为盈甚至成了唯一未上市就已盈利的新势力,岚图的故事相当精彩。
东风作为老牌国企,它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家底雄厚,有资源优势,具备打持久战的资本,这让它有底气去啃“打造核心技术平台”这种投入大、见效慢的硬骨头;但体量太庞大,背后牵扯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稳定需求,这导致它的改革必然是“戴着镣铐跳舞”,很容易错失机会。
任命技术专家杨青为董事长,冯长军为总经理,搞专业分工,其实是东风“国企宿命”下的必然选择。
杨青的任务,不是去管某几款车的销量,而是要站在整个集团的高度,把分散的研发力量整合起来,打造出真正属于东风自己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北汽、广汽、东风基于各自财报所反映的残酷现实,选择了三条截然不同的自救之路,或者说,是“豪赌”:
北汽信奉“活着,才是硬道理”,在找到明确的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之前,任何不以“止损”为目的的扩张都是自杀。
如果赌赢了,北汽会甩掉所有亏损的包袱,变成一个更小但更健康的“肌肉型”公司;然后,拿着手里最优质的资源(比如奔驰、享界)去寻找确定性更高的赛道。
可能是继续跟华为这样的巨头深度捆绑,也可能是聚焦于某个细分赛道。
如果赌输了,北汽的声量会持续走低,跟着逐渐被市场遗忘。
相比之下,广汽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它赌的是先抢下市场份额,再慢慢解决技术、品牌、利润这些问题。
赢了, 广汽就能成功完成转型,比如用合资品牌的利润去扶持起一个能自己赚钱的自主新能源品牌,等到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利润不行了,自主品牌已经能撑起整个公司了。
输了,可能会让埃安的品牌形象固定在比较低端的位置,导致它很难卖上价,高端品牌昊铂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一旦合资品牌的利润跟不上了,而自主品牌又没法自己赚钱,整个公司就会陷入经营困境。
东风的思路,更像是传统的制造业,它要建立的是强大的技术优势,旗下品牌会因为共享了强大的技术基础,而具备极强的产品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类似华为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本质上,东风追求的是后来居上的方法。
当然了,这个模式最大的风险就是“市场不等人”,在你埋头研发的时候,市场格局可能已经定下来了,而且长期的投入会非常消耗公司的资金和团队的耐心,也许还没等到技术成熟,钱就烧完了,那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
江湖车评:
假如,我是说假如,把这三家企业交到你手上,面对同样的困境,你会选择哪条路?
是北汽的隐忍、广汽的一言堂还是东风的厚积薄发?这是一道商业选择题,也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学,答案映照出的是每个人的商业信仰。
在故事进行到下一章节之前,没有人知道终局的答案,而你的选择,或许就是他们正在书写的序章。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